部落格

信貸需求疲弱,中國金融業承壓

儘管中國銀行業者2021財政年度獲利締造兩位數的強勁成長,但隨著防疫封城措施持續衝擊國內經濟,我們預計銀行業者今年的表現將相對遜色。

於本土疫情再起、房地產產業持續低迷、全球經濟瀰漫變數,致使中國的信貸需求大幅萎縮,連帶導致國內銀行業者的第1季獲利成長疲弱,營運基本面壓力日增。我們認為銀行產業今年獲利會減少,第1季將成為全年業績走勢的縮影。

4月份,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達200.2兆元 (下指人民幣),單月僅增加3,620億元,與去年同期增加1.3兆元的表現相較之下,萎縮了72%。影響所及,累計1月到4月總放款餘額淨增8.7兆元,較2021年同期減少5%。

國有銀行 (包括四大銀行,見圖1) 第1季稅後淨利年增率降至個位數中檔,反觀2021財政年度則呈兩位數成長;後者的高成長部分源於2020財年基期較低 (獲利下滑2.7%)。受到資本市場表現不振的影響,財富管理產品的需求疲弱,導致費用收入成長率大幅降低,淨收益率 (Net income margins) 也持續下滑。

儘管政府承諾針對特定領域加碼經濟刺激措施,但因抗疫策略追求動態清零,經濟前景依舊存在變數。展望未來幾季,我們預計銀行產業的基本面會轉弱,主因業者配合政府的「降費讓利」政策,加上資產品質可能進一步惡化,將導致營收利潤率降低。

圖1:中國四大銀行稅後淨利年增率

封城措施削弱借貸需求

隨著中國採取動態清零政策,消費需求萎縮,導致零售領域的借貸成長力道比其他產業更加疲弱,消費者信貸與個體工商戶貸款尤其明顯。

儘管房地產政策稍有鬆綁,但不動產貸款需求尚未浮現明顯復甦的跡象,4月不動產貸款餘額 (包括住房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 較前一個月減少877億元,降至40兆元。2022年第1季不動產貸款淨增4,600億元,遠低於去年同期的1.28兆元。

相較之下,企業貸款成長力道相對持穩。5月底,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呼籲地方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對象包括中小微型企業,以及從事綠能發展、科技創新、能源供給與水利基礎建設的公司。

無懼經濟減緩,銀行業者堅守目標

儘管經濟大幅放緩,但考量政府的經濟刺激措施將於下半年開始生效,屆時信貸需求可望回穩,因此銀行業者現階段並無下修全年放款成長目標的計畫,整體產業放款總額仍預計約20兆元。

然而,銀行業者指出信貸需求疲弱,尤其是零售領域,同時也保守看待淨收益率與費用收入走勢。

短期而言,我們認為銀行業者將設法透過短期貼現票據增加貸款量,以期達到放款目標。目前已可看到這股趨勢:4月貼現票據餘額 (占企業貸款的9%) 年增37%,達11.2兆元。

資產品質方面,不良貸款 (NPL) 未來幾季預計不會大幅攀升,原因之一在於,部分受到封城影響的借款人與房地產開發商獲得貸款寬限。事實上,四大銀行的第1季逾期放款比率持穩,介於1.3%到1.4%之間。。儘管如此,住房與消費需求轉淡,長期恐將導致不良貸款處置週期 (resolution cycle) 長達多年。

投資啟示

我們認為,中國國有銀行的優先順位信用債浮現評價偏高跡象,反觀其海外子公司的優先順位信用債,相對價值吸引力更高,後者享有母公司的支援,且收益亦高於母公司直接發行的信用債。

欲深入瞭解PIMCO對中國房地產產業的展望,請參考近期部落格文章「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復甦在望?


[1]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貸款係中國社會融資規模的一部分,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等機構。

[2] 中國「降費讓利」政策旨在降低中小企業的營運成本,措施包括下修貸款利率、降低/減免服務費等。

[3]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PIMCO。

[4]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5] 資料來源:彭博。

作者

Alex Zhou

信用研究分析師

Annisa Lee

亞太地區信用研究主管

相關文章

注意

投資於外幣計價及/或在海外註冊的證券可能因匯率波動而涉及較大風險,亦可能涉及經濟和政治風險,若投資於新興市場,相關風險可能更高。 投資於債券市場須承受若干風險,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發行機構風險、信用風險、通貨膨脹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大多數債券以及債券投資策略之價值會受到利率變動的影響。若屬存續期較長的債券或債券策略,其敏感度與波動性大多高於存續期較短的券種;當利率走升,債券價格通常會下跌,且低利率環境亦提高此風險。債券的交易參與量縮減,可能導致市場流動性降低,以及價格波動加劇。債券投資贖回時,其價值可能高於或低於原始購債成本。

有關金融市場趨勢或投資組合策略的陳述與聲明,均以當前市況為準,往後的市場狀況仍將有所波動。概不保證相關投資策略必然適用於任何市況,或適合所有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自行評估個人長期投資能力,尤其是在市場下跌期間。投資人做出投資決策前,應先諮詢投資專業人士之意見。展望及策略均有可能變動,恕不另行通知。

PIMCO僅向符合資格的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及機構投資人提供服務。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專業意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投資選擇。本資料包含基金經理人見解,相關見解可能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本資料之發布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應視同投資建議,亦不得視為推薦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本文資訊均得自經研判為可靠之來源,惟不保證必然正確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PIMCO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P.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商標。© 2022,PIM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