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主要已開發市場經濟體於2023年展現出乎意料的韌性後,我們預期2024年經濟將出現停滯或溫和衰退的下行情境。已開發市場的通膨終於趨緩,升息週期也接近尾聲,市場焦點已開始轉向最終降息的時間和步調。

亞太區市場正如其文化一樣多元,每個經濟體的展望也各不相同。

如澳洲、紐西蘭等對利率較敏感、浮動利率債務的市場,在消費成長疲弱時的放緩速度可能較快。在新興亞洲,受到強勁內需以及聯準會預期降息的支撐,其經濟將持續且溫和地成長;同時,日本在脫離了25年的通縮後可能升息。

以下為2024年亞太區關注的四大主題與投資啟示。

1.隨著日本在20多年後逐步取消超寬鬆貨幣政策,期限溢酬可能上升

雖然其他已開發市場央行已暫停升息或計畫在今年降息,我們認為日本央行將在3月或4月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取消其負利率政策(NIRP),隨後溫和升息,將政策利率由-0.1%調升為0.25%。

由於薪資成長強勁,通膨可能持續,並為負利率政策的退場提供支持。我們預期2024年總體通膨率年增約為2.8%,主要受服務業推動;薪資成長年增率將介於2.5%至3.5%間(相較之下,10 年平均為0%),主因是勞動力持續地短缺。

在量化寬鬆方面,我們預期日本央行在負利率政策退場後,將停止擴大其資產負債表規模。而後,我們預期當局將靈活地逐步縮減資產負債表,此舉將為長天期的日本公債帶來更高的殖利率,或期限溢酬,因為私人投資人需要透過入市來取代日本央行的買債行動。

因此,日本過去20多年來奉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終將逐步退場。去年年底,日本央行實際上已結束了殖利率曲線控制政策(YCC)並表示10年期殖利率1%上限將成為參考利率而非硬性限制。

儘管元旦發生的能登半島地震為2024年開年造成打擊,但我們預計此事件對日本總體經濟的影響輕微,2024財政年度的實質GDP將比去年同期成長約 1%。

2. 當策略性產業表現出長線力道,市場對中國的情緒可能隨之轉變

由於房地產業疲弱、地緣政治、人口結構和債務等持續的逆風因素,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情緒相當悲觀。但是中國政府對數個策略性產業的關注,有助於抵銷不利因素的影響。我們對於GDP年成長的基期預測是由2023年的5.2%放緩至2024年的4.5%至5%。

我們預期景氣刺激政策將帶來支持,但不會過於激進。財政政策是主要動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將透過發債,為更高的預算內赤字提供融資。此舉將抵銷土地銷售收入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借款減少所帶來的影響。

財政資源可能會用於尖端產業(如數位經濟和人工智慧)的基礎建設投資,以及製造業升級的研發,向價值鏈上游移動,生產更高技術、更高價值的產品(如電動車、再生能源和航太零件等)。舉例而言,在2023年電車成長的推動下,中國汽車出口成長58%,達到491萬輛,超越日本的442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貨幣政策將維持寬鬆,而信用年成長為9.5%。我們預期2024年上半年將有一至兩次的降息,總計約20個基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持續支持目標產業,包括綠能、高科技和公共住宅計畫。

我們預期政府為刺激需求和確保未完成項目的順利竣工,將盡量減少政策的緊縮力道,並支持私人/商品住房市場。然而,我們預期今年仍將出現收縮,房屋固定資產投資將較去年減少3%至5%。

由於豬肉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基期效應,通貨緊縮將有所緩解。基於內需疲軟和產能過剩,我們預期2024年的CPI通膨平均為1%左右,PPI通膨為0%左右。

3. 脆弱的澳洲家庭在高債務水準和高利率的重壓下掙扎

澳洲儲備銀行(RBA)較晚開始升息,且升息步伐也比其他央行更為和緩。最近一次的升息是2023年11月,將現金利率升至4.35%的12年新高。為對抗通膨,自2022年起的現金利率已上升4.25個百分點;相較於澳洲央行目標的2%至3%,2022年第4季通膨達到7.8%的頂峰。

我們認為,澳洲央行已經接近,或達到本次升息週期的最終政策利率,比聯準會的聯邦基金利率低約 1%。但投資人千萬不要被眼前較低的最終利率蒙蔽。

我們認為,由於抵押貸款持續成長,以及抵押貸款利率相對現金利率的擴大,目前澳洲的家戶現金利率水準非常緊縮。此外,澳洲的大多數抵押貸款都採浮動利率,導致貨幣緊縮政策的傳導效應更快。

事實上,可以從緩慢的實質消費成長,以及縮減的實際可支配所得,看出家庭資產負債表的壓力。我們預期家戶消費在未來幾季將持續惡化,導致企業信心轉弱和勞動力市場疲軟。這樣的動態將使澳洲央行在2024年下半年展開降息週期。

4. 印度和印尼帶動新興亞洲市場強勁的成長動能

我們尤其看好印度經濟,並預期在具有韌性的內需以及資本支出強勁成長的推動下,該國2024財政年度的GDP 將持續強勁,比去年同期成長7%左右。

儘管外資直接投資疲軟,但外資投資組合投資正在顯著改善,我們預期相較於2023年的91億美元赤字,2024年將創造500億美元的國際收支順差。這是由於股市表現強勁,以及預計今年稍晚印度公債將被納入全球新興市場債券指數,這些因素均有助於讓盧比的表現優於其他亞洲貨幣。

強勁的稅收收入和彈性的資本項目支出,使印度政府的預算赤字持續降低,2024年的目標為5.9%,到2026年則可望降至4.5%。

該國總體通膨正緩慢向4%邁進,符合印度儲備銀行(RBI) 設定的2%至6%的目標範圍;核心通膨則已在12月降至4%以下。然而,由於食品通膨和聖嬰現象的風險,以及考慮到金融狀況,印度央行將謹慎面對過早的降息,我們預計2024年可能降息25至50個基點。

我們同樣看好印尼經濟前景,預期2024年GDP年成長為穩定的5%左右。雖然我們預期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將導致今年的經常帳赤字達到-1%,但印尼的經濟前景依然樂觀;該國轉向更高價值的金屬出口,財政赤字將從2020年的-6.1%,減少到2023年的-1.8%。

通膨持續受到控制,可能會保持在1.5%至3.5%的目標範圍內。我們對2024年的基期預測是降息75至100個基點,但由於該國的首要之務是穩定貨幣,印尼央行的降息幅度可能低於預期。

綜觀其他新興亞洲市場,我們預期菲律賓和越南的實質GDP成長強勁。新興市場貨幣往往受惠於較低的美國利率,因為這可以減輕以美元計價的債務負擔,同時增加當地的投資吸引力。新興市場在2023年以強勁的基礎畫下尾聲,我們持續看到新興亞洲貨幣存在升值空間。

投資啟示

對聯準會降息的預期,導致美國公債殖利率下跌與美元走軟,這將對亞太地區經濟體產生不同的影響。

從週期性角度來看,由於澳洲是利率敏感的市場,我們偏好增持澳洲長期公債,而其10年期利率的表現可能優於美國國庫券。

有鑑於日本央行將在2024年逐步實現政策正常化,加上期限溢酬上升,我們預期日本利率表現會遜於全球利率。我們傾向減持日本存續期間。

預期10年期中國公債利率的波動會在2.5%左右的區間,相對較低,與美國國庫券的相關性有限。在公債和政策銀行之間,我們傾向減持後者,主要是由於利差緊縮,以及他們在借貸計劃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會帶來高於預期的供給

我們認為印度公債具備價值,其在12個月預期通膨上的實質利率超過3%;印尼公債亦同,即使以即期通膨計算,其實際殖利率也接近4%,供需動態也相當不錯。我們看好印尼盾和印度盧比,因為預期選舉後將持續採行以改革為基礎的治理模式,這兩個經濟體將會是新興市場成長的長期動力。

在亞洲信用市場方面,歷經發債量較少的2023年後,我們預期今年因債券到期而產生的再投資需求,將支持發債量的提升。技術面仍提供支撐,考量到充足且便宜的境內資金,我們預期2024年的淨融資額將出現負值。發行人正透過當地融資回購美元計價債券。

在投資等級債方面,我們看到了一些日本銀行以及澳洲防禦性產業的投資機會,這些產業較少受到可自由支配的家庭支出的影響,且預計受益於強勁的人口強勁成長和溫和的通膨上升,例如收費道路和受監管的公用事業。對於非投資等級債來說,我們看見部分中國和印尼企業的投資價值。


[1] 資料來源:日本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2] 中國的三家政策銀行包括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

[3] 於2014年推出的抵押補充貸款計畫(PSL),為中國人民銀行的一種目標政策工具,透過接受其貸款作為抵押品,提供政策銀行廉價的長期資金,進而對房地產業和基礎建設行業融資。

作者

Stephen Chang

亞洲投資組合經理人

Adam Bowe

澳洲投資組合經理人

Tadashi Kakuchi

日本債券投資組合經理

Subhash Ganga

新興亞洲市場投資組合經理人

相關文章

注意

投資於外幣計價及/或在海外註冊的證券可能因匯率波動而涉及較大風險,亦可能涉及經濟和政治風險,若投資於新興市場,相關風險可能更高。匯率可能會在短期內大幅波動,且可能降低投資組合之報酬。投資於債券市場須承受若干風險,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發行機構風險、信用風險、通貨膨脹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大多數債券以及債券投資策略之價值會受到利率變動的影響。若屬存續期較長的債券或債券策略,其敏感度與波動性大多高於存續期較短的券種;當利率走升,債券價格通常會下跌,且低利率環境亦提高此風險。債券的交易參與量縮減,可能導致市場流動性降低,以及價格波動加劇。債券投資贖回時,其價值可能高於或低於原始購債成本。

有關金融市場趨勢或投資組合策略的陳述與聲明,均以當前市況為準,市場狀況仍將有所波動。概不保證相關投資策略必然適用於任何市況,或適合所有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自行評估個人長期投資能力,尤其是在市場下跌期間。展望及策略有可能變動,恕不另行通知。

文中所有預測、估計及若干資訊均係得自專有研究結果,不應視同投資建議,或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之推薦。概不保證必能達到文中所述的投資表現。

PIMCO提供服務給合格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及機構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專業意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投資選擇。本資料包含基金經理人的見解,相關見解可能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本資料之發布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應視同投資建議,亦不得視為推薦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本文資訊均得自經研判為可靠之來源,惟不保證必然正確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PIMCO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LC 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商標。品浩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LC 在亞洲各地的註冊商標。@2024,PIMCO。

CMR2024-0130-3359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