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2022年亞洲市場展望:波動中浮現多元機會

此波經濟週期變動快速,市場可能出現錯置,唯有從中掌握投資機會,才能締造超額報酬,故主動式管理尤其重要。

in-page

們於最新週期市場展望報告〈應對週期快速變化的投資策略〉指出,全球經濟似乎正迅速步入週期後段。多數區域的貨幣政策已轉趨正常化,全球通膨率預計在2022年第一季觸頂,年底前逐漸朝央行目標值靠攏。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2022年經濟成長率將優於長期趨勢 (雖然步調放緩),且通膨逐漸降溫,導致成熟市場的貨幣環境逐步緊縮。儘管如此,我們的基本假設存在3個主要下修風險,包括通膨居高不下、金融環境的緊縮速度較預期快、變種新冠病毒疫情延續。

後者已經為中國帶來衝擊,除了Delta與Omicron變種病毒蔓延之外,目前總經環境亦比去年第一季更加險峻。其中,能源短缺與房地產市場利空正削弱經濟成長力道,而受到基期較高與製成品外部需求轉弱的影響,未來幾季出口預計放緩。我們的基本假設是,中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 成長率在2021年達8.1%後,2022年預計減緩至約5%。

相較之下,印度與印尼等新興市場相對具有活力,經濟展現初期復甦力道,未來有待政策持續提供支撐。印度央行恐怕不易避免通膨預期脫錨 (de-anchoring),財政融資預計亦面臨挑戰,反觀印尼央行則受惠於通膨緩和與外部平衡改善,體質相對健全。兩國市場預計蘊藏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而印度亦可能在新興市場投資組合管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為印度債券可望納入全球債券指數。

放眼整體亞洲市場,我們認為投資前景可能受多重因素所牽動,尤其是各國央行縮減非常規寬鬆貨幣政策時的速度、幅度與變動程度。考量美元主要將受到美國聯準會的行動所影響,我們預計將根據區域內配對(intra-regional pairings)建立貨幣部位。

信用債方面,我們預計中國房地產業者將面臨存亡硬仗,房地產類別將呈波動局面。此外,隨著業者處置各天期債券的情況各異,且降低資產負債表曝險部位的進度不一,我們預計個別信用債的表現將持續分歧。拜風險屬性相對穩定之賜,印度與印尼信用市場的評價預計持續優於平均,進而受到亞洲債券投資人的青睞。

中國:聚焦經濟穩定,政策面臨困難選項

隨著政府增加能源供給,加上經濟放緩削弱工業需求,能源短缺問題預計在第一季後緩解,進而壓低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 增幅。然而,房市前景持續黯淡,出口力道預計減弱。此外,疫情揮之不去,持續衝擊國內服務業與消費力道的復甦趨勢。

假設總經政策的支撐力道溫和、政府微調監管政策,且最新一波疫情獲得控制,則我們預計2022年經濟成長率減緩至約5% (見圖1)。中國於2021年12月舉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中宣示穩定經濟成長為2022年第一要務,強烈暗示政府將進一步政策寬鬆。展望未來,房地產產業與疫情反覆爆發仍是主要潛在利空,而倘若經濟狀況加速惡化,政府可能出台高於市場預期的政策支持。

圖中顯示消費、投資與淨出口占中國實質GDP成長率的比重,時間為2010年至2021年,亦包括PIMCO的預測,亦即GDP成長率在2021年達8.1%後,2022年預計減緩至約5%。

監管政策預計不易逆轉,但可能有必要調整。政府可能認為經濟放緩是值得承受的短期陣痛,可藉此推動長期施政目標,包括減碳、去槓桿化、共同富裕等 (請見專家觀點對共同富裕的評析)。但過度緊縮可能導致陣痛加劇,政府亦體認到這個可能性,故承諾會調整措施。

我們預計,中國政府今年將謹慎調整房市策略。先前已有若干寬鬆措施上路,包括指示銀行業者支持房地產開發商取得合理融資、房貸展延正常化、調整城市層級的交易限制與房貸利率。然而,過往的房市發展模式 (亦即開發商高度舉債,房價快速成長) 目前已被視為難以為繼,且與政府的長期施政目標互相抵觸。長期而言,人口高齡化亦預計導致住房需求下滑。

房地產融資要完全回復常態、市場氣氛要回溫,預計尚須一段時間,我們預計中國房地產市場2022年第一季維持疲弱,隨後逐漸轉佳。此外,政府可能推出更多有利市場重拾信心的措施,並持續鬆綁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限制。國營企業可能積極購地、加速房地產開發 (尤其是平價住房)、透過購併注資給陷入困境的民間開發商。針對住房需求強勁的城市放寬買賣限制,預計亦有助益。此外,戶口改革給予外來民工等同於城市居民的權利與福利,亦可望加速都市化發展,創造都會住房需求。

預算內財政政策預計更加寬鬆,包括前重後輕的發債計畫、加速政府支出、減稅 (不過規模不大)。此舉預計為基礎建設投資帶來一定程度的支撐力道,並緩解家庭與企業的壓力。然而,我們認為整體財政刺激力道不大,因為財政預算外的融資趨緩,將削弱財政預算內擴大刺激的效益,亦即,政府致力於降低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政府的財務槓桿,預計導致土地銷售收入與地方政府融資工具 (LGFV) 放款仍舊受限。

我們預計信貸加速成長,帶動2022年出現小幅正面的信貸脈衝 (credit impulse)。信貸成長 (推升GDP成長的主要貨幣措施) 在2021年11月觸底,年增率達10.1%,短期預計持續走升。2022年第一季基礎建設工程加速進展、近期發行綠色貸款 (green loan)、放寬房地產開發商的融資限制,預計均有助於改善信貸需求。

利率政策預計取決於數據。中國人民銀行近期將政策利率調降10個基本點,顯示政府愈來愈擔心經濟成長前景。我們認為,未來的主要變數包括疫情是否控制得當,以及房市是否回溫。中國在2022年預計堅守清零政策,除了出於施政理念之外,醫療保健資源不如成熟市場充裕,亦是原因。在變種新冠病毒更易傳染的情況下,倘若地方圍堵措施的效果不彰,導致大規模封城,則清零政策預計付出昂貴代價,甚至衝擊地方與全球供應鏈。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在2022年3月登場後,如果房市尚未浮現復甦跡象、疫情控制措施重創消費力道、信貸成長因為需求不振而低於預期,則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調降的可能性提高。

印尼:印尼盾有撐,可望受惠於多項利多

受到去年第三季Delta變種病毒疫情爆發的影響,印尼2021年經濟復甦步調趨緩,全年GDP成長率達3.1%–3.3%。儘管貨幣基礎持續增加,且印尼央行採寬鬆政策,但礙於經濟成長前景黯淡與家庭財務面臨壓力,放款成長率維持在極低檔。

展望2022年,有鑑於印尼經濟活動持續恢復正常,我們預計其GDP成長率達4.4%–4.6%,但財政重整削弱部分成長力道。由於執政路線以改革為主,經濟結構漸有改善,故印尼可望持續受到全球投資人調升評價,我們亦認為不應再視印尼為脆弱的新興經濟體。

回顧2021年,在大宗商品價格處於高檔與內需回溫緩慢的背景下,印尼的外部平衡轉佳。儘管週期性因素消退,但經濟結構有所改善,例如出口多元化、產能增加、基本金屬呈現貿易順差,可望使得經常帳赤字占GDP比重低於2013–2019年平均 (2.5%–3%)。我們預計2021年出現經常帳順差,2022年經常帳赤字比重約1%。

與其他新興市場不同的是,印尼並沒有通膨問題。受到內需疲弱與物價管制的影響,通膨率維持在目標區間 (2%–4%) 以下。隨著需求持續回溫,加上2022年4月即將調漲增值稅,通膨預計逐漸走升至目標區間中段。我們預計,印尼政府將持續在國內逐步推動較高等級燃油,藉此降低成本超支與避免燃油漲價。

受惠於稅收強勁成長,印尼2021年財政赤字縮減,而2022年又有稅改的助益,故財政赤字比重預計進一步降低至4%,2023年可望達3%。我們預計印尼央行將持續推動經濟成長,政策立場以追求穩定為主,以期促進外匯穩定與配合財政融資。

考量美國聯準會的立場鷹派、國內經濟成長與通膨環境溫和、外部平衡相對不再脆弱,我們預計印尼央行將逐漸吸收流動性、提高整體存款準備金要求、增加公開市場操作曲線的陡度,2022年底前再小幅調升利率。

我們看好印尼盾,利多包括:外部平衡出現正面的結構性發展;改革措施可望吸引更多外來直接投資 (FDI) ;法規調整有利於更多股市資金流入;外資持有當地貨幣債券的比重創新低。印尼央行出手干預即期市場與國內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 (DNDF),預計能避免市場過度波動 (見圖2)。

圖中一條線為印尼央行的國內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DNDF),另一條線為美元與印尼盾匯率。DNDF是一種另類避險交易,可用於匯率避險。如圖所示,DNDF過去3年成功降低印尼盾兌美元的波動性。

儘管我們預計短天期當地貨幣債券的殖利率將面臨壓力,但受到供需態勢與市場部位的影響,2022年長天期債券殖利率仍舊有撐。但考量市場評價與2023年前景不明,我們對印尼當地貨幣債券與外債的立場偏向中性。

倘若內需復甦力道優於預期,進而帶動放款成長率達十位數高檔,則我們將調整對印尼的總經展望。此外,倘若修訂創造就業法 (Job Creation Law) 的過程並無嚴重延宕,則預計可減輕投資人布局印尼的顧慮。儘管如此,我們對印尼的展望存在下修風險,包括疫情再起與中國經濟成長大幅放慢。

印度:納入債券指數預計成為轉捩點

2021年年中,印度遭逢嚴重的第二波疫情,儘管後來經濟迅速復甦,但到了第四季,在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尚未爆發之前,經濟活動已出現放緩的初期跡象。我們預計印度2022財年 (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 GDP成長約9%,2023財年減緩至7%左右。

儘管民營化的撤資收入欠佳,但印度央行受惠於股息和強勁稅收,似乎為政府爭取到若干財政空間,得以調降燃油消費稅與增加防疫支出,同時維持接近預算赤字目標。2023財年將有重大的邦級選舉登場,故財政政策預計持續為經濟成長帶來支撐力道。

印度自第二波疫情解封以來,進口數量與進口價格雙雙成長,導致貿易赤字大幅擴大。隨著需求逐漸從商品轉向服務,且物價恢復正常,印度的經常帳赤字預計回至1%-2%。儘管印度持續吸引外來直接投資,但2023財年基本餘額 (經常帳與外來直接投資的總和) 預計為負,故需要有證券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 的挹注,才能達到外部穩定。印度在2022年第一季有諸多企業準備掛牌上市,但我們認為市場轉捩點在於印度將納入債券指數。

回顧過去幾年,印度政府以漸進但緩慢的步調採取行動,克服各界對於印度債券納入指數的擔憂。如今,隨著即將登場的預算案預計解決相關稅法的模糊地帶,印度政府公債預計將先納入摩根大通新興市場債券指數 (GBI-EM),而後逐漸納入全球指數,估計帶動資金流入量達300億至400億美元。

供給端斷鏈使然,印度主要通膨率在2021年第二季一度高於央行的目標區間 (2%–6%),但政府採取因應措施,有助於逐漸壓低高度波動的食品價格增幅。然而,核心通膨率持續處在高檔,進而形成通膨預期脫錨的隱憂。我們預計2023財年通膨將減緩至5.1%-5.3%,但存在上升風險。

儘管各界基於通膨隱憂而呼籲政策正常化,但印度央行堅持立場,以帶動經濟復甦為要務,且願意容忍通膨走升,採取漸進式策略,計畫在未來幾年將通膨率拉低至4%。儘管如此,印度央行已中斷政府債券收購計畫 (Government Securities Acquisition program) ,且不再調控10年期債券殖利率,改由透過浮動附賣回利率 (VRRR) 拍賣的方式,開始吸收過剩流動性 (見圖3)。有鑑於Omicron疫情仍在肆虐,我們預計印度央行將延緩與放慢基準利率正常化的腳步,速度較目前市場預期緩和。

圖中有3條線,一為透過隔夜固定利率附賣回交易所吸收的5日平均流動性 (10億印度盧比);一為市場價格反映的印度央行升息幅度 (基本點),時間到2022年;一為10年期投資等級債券殖利率相對於基準利率的利差。如圖所示,直到2021年9月以前,印度央行仍積極將10年期公債殖利率控制在區間,之後便不再積極調控,開始透過14日浮動附賣回利率拍賣吸收更多流動性,而不採隔夜固定利率附賣回操作。影響所及,市場價格反映附買回利率將上升100個基本點,而10年期債券殖利率亦開始走升。印度央行降低過剩流動性與調升附買回利率的同時,還要配合財政融資,執行上將面臨考驗。

印度央行企圖降低長期流動性與支撐債券殖利率之際,倘若原油漲價且通膨出現後續效應,則該央行在2022年維持寬鬆的決心將再度面臨考驗。我們中性看待印度盧比,預計其兌美元在2022年持續交易在73–77盧比之間。考量實質殖利率處於低檔、通膨存在風險、供需前景黯淡等因素,再加上印度央行目前對於管理債券殖利率的態度不如先前積極,故我們亦對利率資產採取中性觀點。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印度是具有吸引力的多元配置標的,因為其風險性資產的波動度相對低於其他新興市場高收益主權債。

長線布局與嚴謹建構投資組合至關重要

展望2022年,我們預計主要亞洲市場的前景各異,再加上全球經濟迅速轉變,市場預計快速調整,投資人將面臨更大的波動。我們將在總經市場尋找相對價值投資機會,並在亞洲債市尋找標的,因為亞洲債市的評價轉佳,利差空間比其他市場更具吸引力。

對放眼亞洲市場的投資人而言,我們認為謹慎的風險管理與證券選擇將是關鍵。在總經環境更加不明朗與波動加劇的背景下,我們持續認為,此波經濟週期變動快速,市場可能出現錯置,唯有從中掌握投資機會,才能締造超額報酬,故主動式管理尤其重要。

欲進一步了解我們對2022年全球經濟的觀點與投資啟示,請參考最新週期市場展望報告〈應對週期快速變化的投資策略〉

作者

Subhash Ganga

新興亞洲市場投資組合經理人

Stephen Chang

亞洲投資組合經理人

相關文章

注意

所有投資均有風險且可能造成損失。投資於債券市場須承受若干風險,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發行機構風險、信用風險、通貨膨脹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大多數債券以及債券投資策略之價值會受到利率變動的影響。若屬存續期較長的債券或債券策略,其敏感度與波動性大多高於存續期較短的券種;當利率走升,債券價格通常會下跌,且低利率環境亦提高此風險。債券的交易參與量縮減,可能導致市場流動性降低,以及價格波動加劇。債券投資贖回時,其價值可能高於或低於原始購債成本。原物料存在較高風險,包括市場、政治、監管和自然狀況等風險,可能不適合所有投資人。匯率可能會在短期內大幅波動,且可能降低投資組合之報酬。投資於外幣計價及/或在海外註冊的證券可能因匯率波動而涉及較大風險,亦可能涉及經濟和政治風險,若投資於新興市場,相關風險可能更高。主權證券 通常由發行政府擔保。美國政府機構債與公家機關債券所獲擔保程度則高低有別,但通常並未獲得美國政府的全額信譽擔保。投資組合若是投資此類機構債券,即不享有全部保障,且價值有所波動。高收益率、較低評等證券涉及的風險,大於較高評等的證券;投資於此類證券的投資組合所承擔之信用和流動性風險,可能高於並未投資此類證券的投資組合。多元分散概不擔保絕無損失。

超額報酬 (Alpha) 係為風險調整後報酬的一種指標,計算方法是比較投資組合的波動度 (價格風險) 與其相對於基準指數的風險調整後表現;高於基準指數的額外報酬即為超額報酬。Beta係數是衡量價格相對於市場變動之敏感程度。市場的Betat係數為1。

有關金融市場趨勢或投資組合策略的陳述與聲明,均以當前市況為準,市場狀況仍將有所波動。概不保證相關投資策略必然適用於任何市況,或適合所有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自行評估個人長期投資能力,尤其是在市場下跌期間。展望及策略有可能變動,恕不另行通知。

文中所有預測、估計及特定資訊均得自專有研究結果,不應視同投資建議、要約或招攬,亦不應視為任何金融工具的買賣。預測與估計存在若干固有侷限,且不同於過往實際表現,不反映實際交易情況、流動性限制、費用與/或其他成本。此外,有關未來表現的陳述亦不應視同預期或承諾客戶投資組合可能達到相同表現。

PIMCO僅向符合資格的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及機構投資人提供服務。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專業意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投資選擇。本資料包含基金經理人見解,相關見解可能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本資料之發布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應視同投資建議,亦不得視為推薦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本文資訊均得自經研判為可靠之來源,惟不保證必然正確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