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中國經濟成長前景:盤點封城成本

在全球經濟成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政府設定積極的2022年經濟成長目標,亦推出寬鬆的財政刺激計畫,但如今爆發新一波疫情,為經濟前景增添更多變數。

初時後勢看俏的中國經濟,如今面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大的潛在衝擊。

3月製造業與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雙雙跌至50點以下,代表經濟從成長陷入萎縮,為2020年2月以來首見。中國近來爆發新一波疫情,封城令集中在上海、深圳與吉林等城市,導致移動性銳減與生產活動停擺,進一步削弱消費力道與服務業。

貨車司機的運輸限制導致國內物流受阻,在全球塞港問題惡化的背景下,中國主要港口又面臨嚴格防疫管控,因此全球供應鏈斷鏈現象可能加劇。

考量中國棄守清零政策的機率不高,我們預計疫情衝擊還會延燒一個月,直到5月才會恢復正常。有鑑於中國上半年經濟成長力道籠罩重大利空,我們將2022年中國GDP成長率預估調降至4.4%-4.6%,且預測區間拉大,藉此反映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變數增加。

中國2022年GDP成長目標積極,但壓力漸增

深圳在3月中啟動長達一週的封城令,共1,750萬人受到影響,但封城前一週左右,中國政府在3月初才舉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公布2022年經濟成長率目標「約5.5%」,超越市場預期。

儘管該年增率為30幾年來新低 (2020年除外),但仍舊面臨諸多考驗,包括: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存在不確定性、疫情持續延燒、國內房市不振、消費力道委靡等。

除了經濟成長目標之外,中國政府亦提出財政刺激計畫,內容優於市場預期,將以減稅與基礎建設支出做為激勵經濟成長的主力。儘管中國的預算赤字占GDP比重從2021年的3.2%降至2022年的2.8% (降幅逾2千億元人民幣),但受到2021年大幅財政結轉 (carryover) 的影響,預算內財政支出預計增加逾2兆元人民幣。

此外,即使土地銷售收入不佳,但2021年約有1.2兆元人民幣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收益尚未動用,預計為今年的基礎建設支出提供額外支撐。

擴大政策利多,維持社會與政治穩定

在3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總理李克強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政府施政重點從大刀闊斧的結構改革轉向追求經濟穩定,突顯出今年是政治意義重大的一年,因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於10月登場,且政府人事將出現改組。

會中宣布多項2022年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例如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成長率維持在3%左右。考量烏俄危機推升大宗商品價格,但國內消費需求減弱,我們預計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率約2.5%。

房市方面,政府工作報告不但重申「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亦指出政府將保障合理的住房需求,顯示房市政策採取更加平衡的立場。

永續能源方面,中國將彈性看待減碳目標,以科學的方式因應能源結構轉型。相較之下,2021年的目標明確,亦即將能源密度降低3%,因此才會引發限電危機

短期而言,我們預計相關政策將加速鬆綁。中國政府已推出寬鬆財政政策,包括: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來支撐基礎建設、發債力道前重後輕;以及迅速祭出紓困方案協助受疫情衝擊的中小企業。中國人民銀行擴大信貸供給,但礙於需求低落,信貸總量成長率仍舊有限,因此我們預計政府將進一步鬆綁產業規範 (尤其是房市)以提振需求。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亦預計在今年第二季下修。

疫情的經濟衝擊取決於封城時間長短

我們預計2022年中國GDP成長達4.4%-4.6%,主要是考量財政挹注力道較預期強勁、1-2月經濟表現優於預期、Omicron疫情與烏俄危機帶來衝擊,並假設目前疫情將於5月大致獲得控制。

倘若主要港口並未同步封城,且國內產能維持正常,則我們認為疫情對中國出口的衝擊仍處可控範圍。以去年5-6月的疫情為例,深圳鹽田港停擺作業數週,大量貨物轉運到其他地區的港口,帶動夏季出口力道持續強勁,年增率近30%。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封城措施的時間長短將是關鍵。預料中國將設法避免大規模同步封城,未來若爆發更多疫情,預計祭出嚴峻但短暫的封城令 (如深圳),而非效果不彰的分階段封城 (如上海)。受惠於就業市場與供應鏈具有韌性,短暫封城預計有助於減緩疫情對生產活動的衝擊。然而封城時間拉得越長,工廠越不容易弭平虧損。

欲進一步了解PIMCO全球經濟展望與投資啟示,請閱覽最新週期市場展望〈既冷又熱的經濟環境〉



1 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係指由地方政府發行的金融工具,用於部分資助公共工程,並以這些工程所產生的收益償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被視為是基礎建設投資與經濟重組的一大關鍵。

作者

Carol Liao

中國經濟分析師

檢視個人檔案

Latest Insight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