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一:另類投資只限於超高資產投資人與機構法人。 真相:另類投資標的選擇多元,可以吸引不同類型的投資人。儘管某些類型的基金只限合格購買人或認可投資人投資,但其他投資工具並無此限制,同樣能提供另類投資的管道。 迷思二:另類投資會增加投資組合的風險。 真相:視情況而定。另類投資策略的流動性較低與目標報酬較高,因此單獨採用時,風險屬性通常高於相對傳統的投資策略。然而,如果將另類投資視為整體投資組合的一環,則投資風險可能相對溫和;另類投資標的所面臨的市況往往不同於股債等傳統標的,且績效趨勢未必相同。事實上,部分另類投資策略 (例如市場中立策略) 旨在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基於上述特性,另類投資標的成為分散配置與追求潛在報酬的理想選擇,甚至可能減緩績效波動。除了投資風險之外,許多另類投資標的的結構未經規範而存在其他潛在風險,亦值得投資人注意。建議投資人從檢視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開始。 迷思三:另類投資標的的流動性低,不利於投資人。 真相:部分另類投資標的具有流動性不足的特性,反而可能有利於挹注投資組合。舉例來說,如果是不屬於每日流動性工具的另類投資策略,比較不可能被迫、且以較低價格迅速賣出持有部位,反觀傳統共同基金為了因應每日贖回需求,可能必須籌措現金。此外,儘管另類投資的投資人可能無法當日立即撤出資金,但在流動性較低的情況下,資金可用於投資殖利率可能較高、或更為複雜的資產。 迷思四:另類投資是避險基金與私募股權基金的代名詞。 真相:另類投資的範圍廣泛、內容多元。舉例來說,私募債權策略與某些不動產策略通常透過類似於私募股權基金的基金所提供,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大幅成長,因為傳統借貸機構 (如銀行業者) 當時開始調整借貸方式。透過這樣的另類信貸與私募策略,投資人長期下來有機會追求具吸引力的報酬,彌補其承擔相對較高的低流動性與複雜性風險。 迷思五:另類投資標的並非投資組合的必要環節。 真相:為了在追求財務目標的過程中更具信心,投資人必須跳脫傳統資產類別,尋求其他報酬來源,市況不明朗之際更應如此。投資組合納入另類投資工具,有助於提升績效表現、促進多元布局、降低整體風險。更重要的是,另類投資標的帶來新的投資機會,拓展投資範圍,能夠協助投資人達成財務目標。 想進一步了解另類投資,請見「認識另類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