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去年,已在擺脫極端貧困方面取得了全面勝利,現在將把所得分配作為首要任務。 當前倡議的「共同富裕」並非新鮮事:自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中國政府的政策重心已由「增長優先」轉向「質量優先」,旨在平衡經濟成長與永續發展,同時著眼於「社會公平」。然而,由於受到2018年至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及其後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支持經濟發展和恢復在過去兩年裡仍為首要任務。 現在,隨著中國經濟復甦步入正軌,結構性改革和「風險防範」再度成為重中之重,促使中國近期掀起了一場監管風暴,從科技到醫美再到補教等眾多產業都受到波及。 監管機構從7月23日起採取一連串的整頓措施,對市值1,000億美元的美國上市中資教育科技產業進行徹底改革,禁止提供學校教學大綱輔導的公司牟利、籌資或上市。其他監管行動也緊隨其後,包括禁止不正當網路競爭、保障零工經濟從業人員的權利、限制未成年人玩網路遊戲的時間,以及整頓網紅粉絲文化“亂象”。 儘管上述行動有可能帶來短期陣痛,比如金融市場波動和經濟成長放緩,但我們認為這些政策變化如果執行得當,可望帶來長遠效益。潛在益處包括監管有序的市場環境、投機活動和政策漏洞減少,以及更具包容性和永續的增長模式。 市場對經濟效率降低和私營部門地位下降可能有過多的擔憂,主要原因有三: 1.共同富裕並不是提倡絕對均等,而是推動包容性增長 中國政府關注最富裕與最貧困人口的所得差距問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在2020年,中國最富有的20%人口的平均可支配所得超過80,000元人民幣(相當於12,000美元),是最貧困20%人口的十倍以上。 所得不均擴大是全球現象,近年來在世界各地引發一波又一波的社會動盪。中國致力於社會和諧,政府的目標是透過擴增中等收入族群,形成“橄欖型”的所得分配。政策焦點在於改善社會福利體系(包括養老金、醫療和住房)、確保公平的教育機會,並促進社會階層向上流動。 近期的監管改革旨在平衡公平和效率。例如,在打擊私人輔導行業的同時,還配合增撥公辦學校和低成本社區托兒服務的資源,可望惠及低收入家庭和在職家長。 中國政府澄清,共同富裕的重點並非財富均等分配,而是全民共享富庶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並且是一項循序漸進的計畫。政府仍然重視經濟增長,承諾到2035年時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同時,政府認識到需要合理調整所得分配才可確保增長更具包容性,令更多人可以受惠,從而長遠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確保增長更具永續性。 2. 公部門同樣受到更嚴格的監管 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取消對國企的隱性擔保和降低國企的槓桿水位。雖然國營企業的違約率仍遠低於民營企業,但近年來顯著上升。根據惠譽國際信用評等公司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企業的債券違約金額達625.9億人民幣(相當於96.7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國企違約案超過一半,共計366.5億人民幣。 自今年7月以來,中國開始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s)貸款的審查和限制,以遏制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中國政府近年來已針對國營企業高管設定了薪酬上限,反腐運動也持續對公職人員進行密切審查。 近期,中國最高領導層最近發出強烈信號,向民營企業保證政府的支持,重申民營經濟的重要性,指出民企經濟占中國稅收總額的50%以上、占國內生產總值貢獻逾60%、占全國技術創新達70%以上、占城鎮就業80%以上、占企業超過90%。此外,透過貨幣、財政和其他行政措施扶持中小企業一直是近年的政策重點。同時,反壟斷政策的實施,也能夠給中小企業帶來更多的入場機會和更完善的保護機制,從而激發更為活躍的創新和市場活動。 3.中國最近的大部分政策變化都與全球趨勢一致 近期中國政策的一系列變化,包括加強反壟斷監管、改善資料保護、減少收入不平等的情況和提高社會階層流動性,都是在全球科技高速發展以及各大洲民粹主義與保護主義興起的背景下進行的,中國政府正在拓展自己的解決方案來適應這些挑戰。 展望未來 我們相信中國倡議共同富裕將帶來深遠意義。 監管加強的方向主要在市場擴張速度過快的行業和影響社會民生的行業。去杠杆和樓市設限的趨勢應不會逆轉。托兒服務、教育、娛樂和醫療護理等行業的改革也有望加快推進。 政府將加大力度提高勞動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並改善所得分配狀況。 同時,將進一步強化勞工保障,而重視教育的方針也有助於提升生產力和所得水準。 醫療、住房和教育行業的撥款將得到增加。增加撥款的政策調整可能包括稅收改革、鼓勵企業和高所得人士慈善捐贈的政策,以及提高國有企業利利上繳政府的比例。 對投資組合的啟示 政府的監管行動或許會導致短期成長放緩,但適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支持,加上穩健的外部需求,有機會讓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保持在8%左右。 政策還確保了流動性保持強勁,7月時,將銀行的存款準備率下調了50個基點,釋放約1兆人民幣(相當於1,540億美元)。PIMCO認為,此舉可部分抵銷某些關鍵產業的緊縮影響,應有利於我們持續傾向加碼中國存續期。 人民幣的走向較不明朗。出口表現強勁這項利基,促使人民幣對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一籃子貨幣指數攀升到多年高檔,然而現在貨幣政策正傾向於放寬流動性。 外資持續流入中國債券市場,富時世界政府債券指數將於11月納入中國政府債券也具有推波助瀾的效果;這應可減輕監管消息拖累股市表現,進而導致投資氣氛轉弱的影響。 此外,雖然推動共同富裕升高了部分產業的不確定性,但我們認為,其他與中國發展目標國策一致的產業將湧現投資機會,例如綠色能源以及半導體、航天和生物科技等「硬科技」註解[1]。對嚴謹管理風險的主動型基金經理而言,這個市場環境充滿機會。 從長遠來看,適當監管的商業環境可望使所有投資人受益,因為它可以減少系統中的脆弱性並確保永續的經濟增長。 有關我們對中國房地產業的看法,請參閱品浩近期的部落格文章《中國房地產業的個別信用風險:對房地產和銀行業有何影響?》
專家觀點 中國對房地產業擴大支持政策:身陷困境的房地產業是否將迎來轉捩點? 儘管中國房地產業仍面臨長期挑戰,但是中國政府推出全面性支持政策,應可稍微緩解房地產業面臨的週期性壓力。然而,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又為房地產業前景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