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獨戶住宅的房價漲幅屢創新高,讓人不禁要問:房價是否已與基本面脫鉤。2021年10月,美國房價的年增幅高達20%, 幾乎是2012年房價從全球金融危機 (GFC) 低點反彈時的兩倍。

然而我們認為,此次週期並不一樣,獨戶住宅房市的基本面較全球金融危機前要強健得許多。房市的各個環節如住宅營建商、放款銀行、政府贊助企業 (GSE)、投資人與借款人等,多少都曾經受過金融危機的衝擊,這些年來傾向於保守行事。因此長期來看,美國房市應該會持續受到兩大力道的支撐,一是住宅戶數的長期短缺,一是具有韌性且去槓桿化的借款人。

我們對房市前景的基本假設為:房價漲幅預計趨緩,回歸到長期趨勢,且房屋庫存將從歷史低檔逐漸回升。房貸利率在2020年夏季大跌時,購屋能力曾扮演房市助力的角色,如今這項利多預計鈍化,然持續符合長期趨勢。倘若利率持續大幅攀升,購屋能力預計將萎縮而對房市帶來壓力,但我們預計市場基本面穩健,故出現大幅修正的風險有限。此外,我們認為獨戶住宅租賃市場受惠於機構型業主的出現,可能為某些地區房價帶來另一股支撐力道。

住房長期短缺的問題未解

觀察美國房價目前漲勢,主要是供給短缺所致,反觀全球金融危機前的承貸條件過度寬鬆,導致房市炒作而泡沫化,兩者情境大不相同 (見圖1)。營建活動已落後房市需求將近10年,金融危機前的多餘房屋庫存早已消化。

圖1:房市供給短缺問題持續惡化

目前的短缺現象是由多項因素所造成。放款標準轉趨嚴格,銀行業者亦提高住房營建貸款的資本要求。千禧世代逐漸邁入買屋的黃金年齡,且許多年長者留在原住家的時間拉長。影響所及,儘管房屋營建商目前建造的新屋數,幾乎已足以因應目前人口成長的住房需求,但在長年建造不足的情況下,住宅仍舊嚴重短缺,估計少則200萬戶,多則500萬戶,而目前每年建造速度只有160萬戶。 我們預計此供需失衡現象短期仍難解。事實證明,要加快營建速度的難度極高。受到供應鏈瓶頸與缺工嚴重的影響,營建成本大幅成長,而各地方的分區法規亦經常導致可開發土地難尋。舉例而言,建材成本在2015-2019年間累計成長7%,但在2019-2021年則飆升了26%。

放款條件仍舊非常保守

不同於全球金融危機前的狀況,目前的房價漲勢是由基本面所帶動,亦即供不應求,而非投機性放款行為大幅推升需求的結果。美國當前的房市需求受到兩個因素所限:一為《陶德法蘭克法案》 (Dodd-Frank Act) 的承貸標準,部分投機型產品因此遭到淘汰,包括負攤銷貸款 (negative-amortization loan) ;另一為透過使用低初始“優惠”利率來確定借款人資格的作法,希望個人所得日後會增加,足以支付增加的債務金額。也就是說,現行相關法規強調償債能力,且由消費者金融保護局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執行,有效地減少自用住宅市場的投機性放款行為 (見圖2)。

圖2:可獲房貸接近2012年的緊張水準

借款人去槓桿化,資產負債表強勁

時至今日,屋主的資產負債比狀況大幅轉佳。房貸金額隨著利率走低而下降;此外,經過多年的房價漲勢後,許多屋主已累積可觀的房屋淨值,而且尚未套現再融資。影響所及,美國平均房貸的貸款成數接近50% (見圖3)。美國的住宅不動產總值約38兆美元,其中約12兆美元為未償房貸餘額。 也就是說,房屋淨值總計將近26兆美元,形成龐大的緩衝空間。值得注意的是,既有房貸市場當中,絕大多數為30年期「陽春型」的分期貸款所組成,還款金額固定,槓桿程度隨時間降低。因此,即使利率大幅增加,我們認為借款人不會突然負擔不起房貸,而出現違約潮或賣屋潮。

圖3:美國平均房貸成數仍接近數十年低檔

許多地區的購屋能力仍舊有撐

最近房貸利率上揚近 0.50% 已影響到購屋能力,在近期的利率上漲之前,由於房價空前的大幅上漲,購屋能力已經處於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購屋能力原本長期受惠於低利率,如今受到兩方面的擠壓,一為房價較疫情前水準上漲20%–30%,一為房貸利率的走升。考量購屋能力受限,我們預計未來幾個月的房價漲幅將逐漸緩和,漲幅將回到1990年代與2000年代的水準。

然而,我們認為整體房價水準並不構成問題。房價上漲最快的地方,是位於美國房價相對親民的地區 (例如德州與亞利桑那州),另外則是近郊與遠郊地區,後者主因在於民眾在疫情期間由市中心遷移至郊區。上述許多地區的購屋能力仍遠遠高於沿海主要城市。此外,租金近期已經攀升,買房仍舊相對便宜。有鑑於此,儘管購屋能力變化值得關注,但我們預計房市足以消化房貸利率的小幅調升。在前一輪的升息週期中,房貸利率在2018年達到5%,導致高房價地區 (包括舊金山灣區) 的房價增幅減緩,因此我們預計,房貸利率在此次升息週期也會達到類似水準。

獨戶住宅租賃業者:新的支撐力道

長年在美國房市扮演重要環節的獨戶住宅租賃 (single-family rental),未來幾年可望進一步支撐房市發展。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市場錯置後,機構型業主 (經營戶數大於100戶) 陸續進駐原由小型在地管理公司 (小於10戶) 所主導的地區。機構型業主以私募股權基金公司為主,以現金買下法拍屋,再出租出去,由於租金收益率高,足以彌補因物業地點分散而造成管理效率上的損失。而拜此資金活水之賜,許多重創地區的房價得以回穩。

發展至今,原本被賤售的房市交易逐漸演變成可長可久的機構型業務,地區包括沙洛特 (Charlotte)、亞特蘭大、孟菲斯、拉斯維加斯、納士維、奧蘭多、傑克孫維 (Jacksonville)、鳳凰城等眾多城市,未來幾年預計將持續成長。建後出租 (build-to-rent) 是其中發展的一大亮點,能夠鎖定最理想的區域,增加物業密集度而提升物業管理效率。然而,機構型獨戶住宅租賃往往必須符合特定條件,例如價位中等、屋齡較新、學區優良、氣候溫和等等,因此對房市供給的影響侷限於相對少數地區。

事實上,機構型業主的市場份額仍舊偏低,無法造成龐大影響,因此對美國整體房市未來的重要性仍有待觀察。然而足以肯定的是,機構型獨戶住宅租賃集中度最高的地區 (2021年平均至少占銷售比重5%),固然只占全國交易的4.1%, 但這些機構在布局最多的地區可望提供另一道緩衝。

投資啟示:房市相關的結構型融資仍具吸引力

我們認為,倘若沒有意外爆發地區性或全國性的重大經濟衝擊,美國房價預計有撐。因此放眼整體信用市場,證券化房貸相關資產仍舊是具有韌性與吸引力的報酬來源。我們持續青睞舊有的非機構抵押貸款證券,因為這類資產並無特定的投資人來源,且其標的貸款的發行時間較早,貸款成數相當低。

此外,新債發行量在2021年達到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高點,其中蘊含愈來愈多的投資機會。超額房貸 (jumbo) 與重新履約貸款 (reperforming loan) 不再是抵押貸款證券發行的主要來源,因為房利美 (Fannie Mae) 與房地美 (Freddie Mac) 更新價格後,部分非自用住宅房貸已轉由私募市場吸收。機構信用風險移轉債券 (CRT) 市場則可望持續成長,因為聯邦住房金融局 (FHFA) 近期修訂資金規定,讓政府贊助企業發行信用風險移轉債券時的資本寬減 (capital relief) 增加一倍。最後,非合格房貸 (non-qualified mortgage) 市場在疫情期間停擺後,已再度積極啟動,預計將成為另一個新債發行來源。然而,我們仍舊嚴格慎選近期發行的抵押貸款證券,因為其標的貸款在房價漲勢的受惠程度不如發行較久的房貸,在經濟低迷時的支撐力道預計較弱–慎選證券將是投資關鍵。



作者

Daniel H. Hyman

機構抵押貸款組合主管

Munish Gupta

投資組合經理人

Arnaud Benahmed

投資組合管理分析技術

相關文章

注意

所有投資均有風險且可能造成損失。不動產的價值乃至於佈局不動產之投資組合價值均可能波動,此係意外、傷亡、徵收、訴訟、當地或整體經濟狀況變動、供需消長、利率起伏、不動產稅率、法定租金限制、區域計畫法規以及營運支出等造成損失所致。

有關金融市場趨勢的陳述與聲明,均以當前市況為準,往後的市場狀況仍將有所波動。概不保證相關投資策略必然適用於任何市況,或適合所有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自行評估個人長期投資能力,尤其是在市場下跌期間。投資人做出投資決策前,應先諮詢投資專業人士之意見。展望及策略均有可能變動,恕不另行通知。

文中所有預測、估計及若干資料均來自專有研究結果,不應視同投資建議,亦無意推薦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

PIMCO僅向符合資格的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及機構投資人提供服務。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專業意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投資選擇。本資料包含基金經理人見解,相關見解可能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本資料之發布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應視同投資建議,亦不得視為推薦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本文資訊均得自經研判為可靠之來源,惟不保證必然正確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