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 10 年,全球汽車產業將面臨史上最重大的變革之一——電動汽車將取代內燃機引擎汽車。電動汽車在一些亞洲市場的年成長率強勁(韓國 為 28%,中國 為 76%),美國超過 40%,甚至在某些歐洲市場更超過 100%,我們預期未來十年將有兩位數的複合年成長率。

電動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的成長,將會促進汽車價值鏈發生重大變革,並對現有汽車廠商和其獲利構成重大挑戰。許多傳統汽車的老牌企業,將面臨核心業務營收減少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預期擁有多元產品和客戶群的供應商,以及那些專注於電動汽車必備零組件(如電池和牽引馬達)的供應商,將比一些原始設備產製造商更有彈性和韌性,來因應此波顛覆性創新的挑戰,他們將成為未來贏家。

轉型到電動汽車,將為汽車業帶來重大顛覆

我們預期從內燃機引擎汽車到純電動汽車的轉變,將引發三大顛覆性趨勢:

  1. 提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純電動汽車所需的零組件數量,估計比內燃機引擎汽車少 30%-40%,且製造過程更趨簡化,涉及的供應商更少。因此,供應鏈的分層化較少,而供應商的贏家,應該比小的原始設備製造商擁有更多的議價能力。
  2. 傳統原始設備製造商和專注電動汽車的新企業的利潤率低。短期內,電池和牽引馬達的價格,可能會持續拉高電動汽車的製造成本。純電動汽車對於原始設備製造商的利潤率,可能不如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及其特定零組件供應商的利潤率高。
  3. 進一步產業整合。我們已經開始看到供應商和傳統原始設備製造商之間的整合,而一些專注於內燃機引擎汽車的供應商,正處於倒閉狀態。同時,純電動汽車的進入門檻較低(因為供應商較少,不僅流程簡化且協調複雜度較低),以及允許在內燃機引擎汽車和其他類型混合動力汽車方面著墨較少的原始設備製造商參與競爭。例如,韓國汽車製造商和一些中國原始設備製造商開始聚焦在電動汽車。此外,我們預期新的純電動汽車生產商將進入市場。

邁向電動汽車轉型將因市場而異

在監管、政府補貼、基礎設施、能源燃料組合、當地優勢和顧客偏好的影響下,我們預期電動汽車業的成長率將因市場而異。在日本等國家,汽車最常用於短途旅行,混合動力電動車在節能上的表現很好,將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事實上,在過渡期間,電力公司使用的燃料組合,若是仍然嚴重傾向來自於非再生能源的國家,混合動力電動車可能還是最環保的選擇。

另一個影響電動汽車轉型和採用的因素是政府政策。一些政府提供獎勵措施來阻止內燃機汽油車的發展。例如韓國政府致力於支持當地汽車製造商(及其生態系統)成為環保汽車領域的先行者,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因此,電動汽車可以更快取得市占率。另一方面,中國正為電動汽車提供強力的政策獎勵,而目前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的產能,在消費者偏好的推動下,大多已轉向混合動力電動車。拜登政府在美國也推廣電動汽車,目前國會有幾項提案,包括恢復電動汽車稅收抵免。在歐洲,更嚴格的法規——更積極的 二氧化碳排放目標,和加強控管顆粒物、氮氧化物以及一氧化碳排放——將繼續為電動汽車業提供有利條件。

辨別短期和長期的投資機會

在接下來的 5 到 10 年裡,汽車公司將被迫在逐漸萎縮的內燃機引擎汽車市場下掙扎 ,所幸電動汽車需求迅速增長抵消此逆風的發展。與其它重大產業顛覆性發展一樣,隨著內燃機引擎汽車的競爭優勢逐漸消退,新進者將鞏固自身地位,並搶攻市占率,在此變化時期,贏家和輸家勢將一 一浮出檯面。

雖然我們預期這種長期趨勢會為傳統廠商帶來利潤壓力,但也將持續創造短期的投資機會。2021 年,電動汽車對傳統原始設備製造商利潤的長期壓力,已被競爭因素所抵消,例如疫情相關的封鎖,導致需求被壓抑和扭曲供應鏈。該情勢使得業者的利潤率迅速回升,而我們預期這種情況將持續到今年接下來的時間和 2022 年。

中長期而言,在市場擔憂電動汽車性能(如電池耐用性、駕駛體驗和平台建設)逐漸消退下,未來成長將受到獎勵措施、法規、補貼、當地優勢和顧客偏好等因素激勵。可能的贏家將包括專注在特定零組件的電動汽車供應商,這些汽車供應商在關鍵領域已建立規模,且議價能力增強;在內燃機引擎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包括電動汽車)之間能夠成功轉型與平衡的原始設備製造商,以及能夠快速擴大規模的新進者。投資者需要留意這些因素,以識別新崛起的贏家和輸家,並積極重新定位投資組合以掌握投資機會。

如欲進一步了解PIMCO對於未來一年的全球經濟展望及其對投資人的啟示,請閱讀完整版的PIMCO週期市場展望《通膨拐點》。


[1]資料來源:公司 2020 會計年度獲利數據。

[2]資料來源:中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2021年為2.4百萬台。

[3]資料來源:Cox Automotive,2021 年第一季數據,截至 2021 年 4 月 19 日。

[4]資料來源: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

作者

Yishan Cao

信用分析師

Lillian Lin

投資等級信用投資組合經理人

Akimi Matsuda

信用分析師

相關文章

注意

投資都有風險,或會損失價值。投資人在投資前,應先諮詢投資顧問。

PIMCO僅向符合資格的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及機構投資人提供服務。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專業意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投資選擇。本資料包含基金經理人見解,相關見解可能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本資料之發布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得視同投資建議,亦不得視為推薦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本文資訊均得自經研判為可靠之來源,惟不保證必然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PIMCO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P.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商標。©2021, PIM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