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PIMCO投資高峰會上,我們很高興透過線上的方式邀請亞太地區的客戶共襄盛舉,針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短期與長期展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的金融市場,分享PIMCO的研究觀點。除了PIMCO的投資專家之外,此次投資高峰會邀請到PIMCO全球諮詢委員會的兩位成員-Ben Bernanke (柏南克)博士與前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GIC) 集團投資長-黃國松一同加入討論的行列。此次高峰會探討的主題從如何在信用市場發掘投資價值,到央行政策對投資人的啟示等不一而足。然而,所有的討論都有一個相同的結論:投資的成敗將取決於投資人是否準備好因應各種擾亂因素,以及能否主動掌握隨著市場波動而浮現的投資機會。
此次投資高峰會討論的內容極為豐富,在此我們整理出以下四大重點摘要:
1.漫長且崎嶇的復甦之路
全球經濟已擺脫近代史上歷時最短、但最為嚴峻的衰退時期,開始踏上漫長復甦之路。近期隨著各國鬆綁或是解除防疫禁令,全球經濟活動預計將出現急遽、機械式的反彈表現。然而,基於以下四大理由,與會專家皆認為此次經濟復甦之路將相當漫長:
- 保持社交距離將成為常態,直到有效的疫苗與療法問世為止,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許多產業表象仍將承壓。
- 供應鏈無法完全復原,因為各國、各區域、各產業重啟經濟活動的速度快慢不一。
- 勞力與資本重新分配,資源從輸家轉移到贏家產業並非一蹴可幾,且可能會受到政策阻撓,因此「僵屍企業」將苟延殘喘,導致整體的經濟生產力下降。
- 債台高築的企業與家庭可能會成為未來幾年消費與投資活動的絆腳石。
為什麼在眼前的經濟環境下,金融市場似乎還能表現不俗?這是許多客戶共同的問題之一。
與會專家指出,股市表現與經濟活動不應混為一談。股市主要由大型企業組成,其中包括在疫情籠罩下,持續締造穩健表現的科技與跨國企業。另一方面,小型企業-尤其是服務業-受到疫情衝擊的程度最深,但在各國股市的佔比卻是小得許多。此外,即便身處在當前的低利環境,股市投資人在意的不僅是疫情在近期內造成的影響,而是把眼光看得更遠,放眼疫苗成功問世後的未來。
我們認為投資人應密切關注兩項關鍵要素。首先是疫情下的經濟復甦之路:有效的疫苗能否及早問世?還是疫情仍會接續爆發?其次是財政政策:各種政治事件-例如美國總統與國會選舉-可能會使得財政政策擴張或緊縮。此外,未來幾年各國的財政刺激規模亦可能程度不一。
面對不確定性更加顯著的大環境,與會專家認為在建構投資組合時,投資人必須將各種潛在的結果納入考量,一方面掌握樂觀情境可能帶來的投資機會,同時針對悲觀情境為投資組合做好下檔保護。以私募市場為例,在商業房地產與特殊融資等領域,與會專家認為投資人可以視機會漸進地投入資本,為承受龐大壓力的企業提供資金,藉此掌握報酬潛力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此外,另類資產-例如保險連結證券與絕對回報投資策略-可為投資組合帶來具吸引力的分散效益。
2. 經濟傷痕可能會對成長與通膨造成阻力
如同我們在最新發布的PIMCO長期展望報告中所說,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對經濟活動造成一些長期傷疤,投資人必須加以留意。
首先,是長期失業的問題。對於失業好一陣子的勞工而言,要重拾過去的生產力可能要花上一段時間。一般而言,長期失業常使得勞工技能退步並導致生產力下滑。此外,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令企業延後並縮減投資活動,不僅對生產力帶來進一步的壓力,同時原本就飽受貿易戰爭與地緣政治摩擦之苦的全球供應鏈,未來亦將受到進一步的衝擊。部分國家可能會以防疫為由,限制貿易、旅遊、與移民等活動,屆時可能會對仰賴貿易與旅遊的企業、產業、與國家造成長期衝擊。
此外,疫情危機過後,各國的負債可能會顯著攀升,進而削弱央行的獨立性,因為各國將日益倚重貨幣政策,一方面作為向非金融產業挹注資源的政策工具,同時藉此壓低政府的償債成本。倘若貨幣政策一再地配合財政政策,且疫情過後各國若持續擴張財政支出,屆時通膨可能會遠遠超出目前市場預估的水準。與會專家認為儘管近期內通膨升溫的機率微乎其微,但是長期而言投資人仍可運用美國抗通膨公債、殖利率曲線配置策略、房地產、甚至原物料等投資工具防範通膨升溫的風險。
此次疫情危機過後,許多家戶的負債可能會增加。故此,民眾可能會預防性地增加儲蓄,將錢投入相對低風險的現金與債券投資部位。屆時,原本就已氾濫的私部門儲蓄可能會進一步增加,長期下來實質利率甚至會被壓得更低。
3. 擾亂因素升級,必須為未來市場波動做好準備
無論是疫情本身或是各項刺激政策對金融市場帶來的長期影響,與會專家均認為投資人必須準備好應對破壞性趨勢與波動性加劇的到來。
在疫情籠罩的環境下,以下四大總經擾亂因素可能會帶來更加顯著的影響:
- 中國崛起成為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製造大國,以強國之姿與美國競逐全球地緣政治的主導權。現在,中國經濟率先走出疫情危機,展現更加強勁的復甦力道,同時中國政府加大推動國家發展策略的力道,未來將加速中國的崛起。同時間,其他國家的生產業者可能成為中國崛起下的犧牲品,並削弱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 疫情危機導致各種形式的分配不均加劇,可能會進一步激發民粹主義、保護主義、以及國家主義的浪潮。在今年9月舉辦的PIMCO年度長期展望論壇,我們認為全球民粹主義未來可能會進一步升溫。
- 氣候變遷風險在今年變得更加顯著與劇烈。儘管許多人認為氣候變遷不過是個緩慢的長期趨勢,但是現在對於人類日常生活與企業經營的影響日益顯著,例如澳洲與加州的森林野火、襲擊美國的颶風、以及亞洲的颱風。面對這些實體的危害,人類試圖發展綠色經濟以遏止氣候變遷,但是綠色經濟的轉型過程同樣會帶來風險。法律規範、資訊揭露的要求、以及課徵碳稅,可能會對企業帶來更加沈重的負擔,造就涇渭分明的贏家與輸家。故此,投資人必須採取主動式投資策略,審慎管理信用與違約風險。
- 新冠肺炎疫情大大加快科技革新與普及的腳步,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從實體轉向虛擬世界。即便在這波疫情危機結束之後,疫情對於人類工作模式與消費習慣帶來的改變預計將延續下去。這場疫情危機不僅讓新興與既有的科技企業在短時間之內進一步成長茁壯,未來料將形成一股更加強勁的破壞性力量。故此,在數位化的浪潮下分辨贏家與輸家企業,亦將成為左右長期投資表現的關鍵。
各式各樣的擾亂因素將推升波動性,也促使PIMCO下修各類資產的報酬前景。故此,投資人必須採取有耐心、全球性、且靈活的投資策略,發掘最具吸引力的風險調整後投資機會,且在報酬率普遍下降的環境中,超額報酬將扮演更重要的總報酬來源。
4. 亞洲可為投資人提供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經濟復甦的速度遙遙領先歐美國家。為了掌握這些投資機會,PIMCO持續在亞洲增持投資級與高收益信用資產。事實上,早在疫情爆發之前,我們便已在亞洲身上看到投資機會,且亞洲的相對投資價值日益具吸引力,因此我們持續對亞洲信用市場挹注更多的投研資源。
目前,投資人仍普遍減碼亞洲,顯示未來幾年投資組合配置料將出現大幅度的調整,並以亞洲作為增持的重心。當然,亞洲各國的疫情防控成果大不相同。中國、韓國、日本與澳洲的疫情控制相當良好,但是印度與印尼仍為疫情所苦。投資人除了仔細關注個別國家與各評等的信用資產,亦需掌握疫情對於各企業的影響。
中國在疫情期間展現的經濟韌性與龐大的市場潛力,自然而然成為與會專家討論的焦點之一。與會專家認為中國的內需消費題材特別具有吸引力,其中電子商務、汽車、基礎建設、公用事業與房地產預計成為未來一年的主要受惠產業。
目前,亞洲信用資產的利差顯著高於美國,亞洲投資等級與高收益債券的利差分別較美國高出約70個與230個基點。換言之,亞洲信用資產可為投資人提供某些投資機會,但是主動慎選信用投資標的,仍將是後疫情時代不變的投資紀律。此外,與會專家指出亞洲未來將展現更加強勁的經濟成長動能,屆時企業的信用體質亦將隨之改善,並縮小亞洲與美國信用資產之間的利差差距。
欲進一步瞭解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之路,請參閱PIMCO最新一期長期展望報告《擾亂因素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