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制定宏偉的脫碳目標: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2019年占全球總排放量接近30%Footnote[i],但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美國的一半。中國銳意在2035年之前,將國內生產總值翻倍,同時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這個目標無疑為脫碳目標帶來更多挑戰。中國將必須大刀闊斧地降低碳強度(以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排放量來衡量),進而在2030年實現峰值排放目標。 中國的脫碳之路並不容易,因為自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能源密集和高污染製造業,一直推動內地經濟迅速增長。中國高度依賴煤炭發電,而煤炭比大多數能源的碳排放強度更高。 為實現碳中和,中國經濟需要再平衡、緊縮工業排汙標準、改善能源效率,以及增加可再生能源產能。在中短期內,許多大宗商品(包括化石燃料)仍然對中國經濟增長非常關鍵。但中長期來說,我們預期化石燃料將會被清潔能源所取代,而中國的脫碳目標,可望提振某些用於可再生能源系統安裝和製造的基本金屬需求。 脫碳:對今年經濟成長和通膨影響輕微 中國政府已開始採取生產控制和電價的措施,來實現短期排放目標,但預料只會對經濟成長造成輕微影響。這些措施包括限制粗鋼產量不超過2020年的水準,以及限制電解鋁產能的增長,我們預估,相關產業減產,將使2021年的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全年成長減少0.1至0.2個百分點,略低於預期的8.6%年成長率,脫碳也只會為通膨帶來輕微影響。 豬肉價格回落至較正常水準,抵消今年能源價格上漲對消費物價指數的影響。整體而言,由於民眾對公共衛生仍感到憂慮,加上核心通膨持續疲軟,導致消費增長仍低於長期趨勢水準。另外,中國消費品製造業的競爭非常激烈,而且生產商擔心失去市占率,因此不願提高價格。雖然企業未能把物價漲幅轉嫁給消費者,但迄今為止,強勁的出口需求,緩解了通膨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生產控制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中國是煤炭、鋼鐵、鋁和銅等大宗商品的主要生產和消費國。由於成熟市場需求回升,許多新興市場面對供應復甦滯後,加上物流出現瓶頸 (儘管我們預期這些壓力將在今年底之前緩和),生產控制加劇了供需失衡。因此,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在2021年上半年急升,而中國5月的國內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比躍升至9%(見圖)。 儘管中國政府對大宗商品價格飆升表示擔憂,但預期當局不會大幅收緊貨幣和外匯政策。事實上,政府剛調低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避免過度緊縮政策的風險,並確保經濟復甦獲得充分支撐。政府已採取措施以管控投機性大宗商品交易,以及就碳排放微調鋼鐵、鋁和煤炭生產限制的步伐。對於中國可能容許貨幣進一步升值,以抵消輸入性通膨的猜測,中國人民銀行(人行)作出回應,重申其目標是維持人民幣匯率於“合理均衡水準”。我們注意到人行在最近幾週已採取措施減慢人民幣的升值步伐。 投資啟示 我們預期中國宏觀環境將大致穩定,脫碳措施應可創造各種投資機會。短期而言,煤炭、鋼鐵或其他基本金屬等上游產業的領先企業,可望受益於產出物價格飆升,但下游產業的利潤率將承壓。在未來五至十年中,對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的需求,可望繼續受到中國經濟增長和相關能源需求的支撐。 中期而言,我們預期脫碳勢將提振個別大宗商品的需求。鋁和銅等基本金屬廣泛應用于可再生能源系統安裝、電網、儲電,以及製造混合動力和全電動汽車,這些都是中國需要大幅增加產能的領域。此舉應可為定價提供一定的支持,進而抵消基礎設施和住房投資放緩的影響。 不過,長遠來看,隨著中國轉用清潔能源,內地對化石燃料大宗商品的需求應會逐漸減少。這情況將不利於煤炭和石油企業,並使一些通常被視為長期的資產面對持續經營風險。 更廣泛來說,與可再生能源發電和電力輸配相關的產業,有望受益於政府支持和經濟轉型,將為投資者提供具吸引力的機會。 如欲進一步了解PIMCO對於未來一年的全球經濟展望及其對投資人的啟示,請閱讀完整版的PIMCO週期市場展望《通膨拐點》。
專家觀點 中國對房地產業擴大支持政策:身陷困境的房地產業是否將迎來轉捩點? 儘管中國房地產業仍面臨長期挑戰,但是中國政府推出全面性支持政策,應可稍微緩解房地產業面臨的週期性壓力。然而,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又為房地產業前景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