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中國的脫碳目標不會在短期內削弱大宗商品需求

隨著中國轉型至碳中和經濟,我們預期某些大宗商品的需求勢將擴增…

國已制定宏偉的脫碳目標: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2019年占全球總排放量接近30%,但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美國的一半。中國銳意在2035年之前,將國內生產總值翻倍,同時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這個目標無疑為脫碳目標帶來更多挑戰。中國將必須大刀闊斧地降低碳強度(以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排放量來衡量),進而在2030年實現峰值排放目標。

中國的脫碳之路並不容易,因為自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能源密集和高污染製造業,一直推動內地經濟迅速增長。中國高度依賴煤炭發電,而煤炭比大多數能源的碳排放強度更高。

為實現碳中和,中國經濟需要再平衡、緊縮工業排汙標準、改善能源效率,以及增加可再生能源產能。在中短期內,許多大宗商品(包括化石燃料)仍然對中國經濟增長非常關鍵。但中長期來說,我們預期化石燃料將會被清潔能源所取代,而中國的脫碳目標,可望提振某些用於可再生能源系統安裝和製造的基本金屬需求。

脫碳:對今年經濟成長和通膨影響輕微

中國政府已開始採取生產控制和電價的措施,來實現短期排放目標,但預料只會對經濟成長造成輕微影響。這些措施包括限制粗鋼產量不超過2020年的水準,以及限制電解鋁產能的增長,我們預估,相關產業減產,將使2021年的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全年成長減少0.1至0.2個百分點,略低於預期的8.6%年成長率,脫碳也只會為通膨帶來輕微影響。

豬肉價格回落至較正常水準,抵消今年能源價格上漲對消費物價指數的影響。整體而言,由於民眾對公共衛生仍感到憂慮,加上核心通膨持續疲軟,導致消費增長仍低於長期趨勢水準。另外,中國消費品製造業的競爭非常激烈,而且生產商擔心失去市占率,因此不願提高價格。雖然企業未能把物價漲幅轉嫁給消費者,但迄今為止,強勁的出口需求,緩解了通膨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生產控制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中國是煤炭、鋼鐵、鋁和銅等大宗商品的主要生產和消費國。由於成熟市場需求回升,許多新興市場面對供應復甦滯後,加上物流出現瓶頸 (儘管我們預期這些壓力將在今年底之前緩和),生產控制加劇了供需失衡。因此,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在2021年上半年急升,而中國5月的國內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比躍升至9%(見圖)。

The bar chart shows China’s domestic 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broken down by industry with averages in percentage terms for 2019, 2020 and 2021 year-to-date. For all industries (coal, ferrous metal processing, non-ferrous metal processing, oil refinery, chemical materials, steel and oil & gas) PPI is higher year-to-date in 2021 than it was in 2019 or 2020, with steel and oil & gas the highest.

儘管中國政府對大宗商品價格飆升表示擔憂,但預期當局不會大幅收緊貨幣和外匯政策。事實上,政府剛調低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避免過度緊縮政策的風險,並確保經濟復甦獲得充分支撐。政府已採取措施以管控投機性大宗商品交易,以及就碳排放微調鋼鐵、鋁和煤炭生產限制的步伐。對於中國可能容許貨幣進一步升值,以抵消輸入性通膨的猜測,中國人民銀行(人行)作出回應,重申其目標是維持人民幣匯率於“合理均衡水準”。我們注意到人行在最近幾週已採取措施減慢人民幣的升值步伐。

投資啟示

我們預期中國宏觀環境將大致穩定,脫碳措施應可創造各種投資機會。短期而言,煤炭、鋼鐵或其他基本金屬等上游產業的領先企業,可望受益於產出物價格飆升,但下游產業的利潤率將承壓。在未來五至十年中,對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的需求,可望繼續受到中國經濟增長和相關能源需求的支撐。

中期而言,我們預期脫碳勢將提振個別大宗商品的需求。鋁和銅等基本金屬廣泛應用于可再生能源系統安裝、電網、儲電,以及製造混合動力和全電動汽車,這些都是中國需要大幅增加產能的領域。此舉應可為定價提供一定的支持,進而抵消基礎設施和住房投資放緩的影響。

不過,長遠來看,隨著中國轉用清潔能源,內地對化石燃料大宗商品的需求應會逐漸減少。這情況將不利於煤炭和石油企業,並使一些通常被視為長期的資產面對持續經營風險。 更廣泛來說,與可再生能源發電和電力輸配相關的產業,有望受益於政府支持和經濟轉型,將為投資者提供具吸引力的機會。

如欲進一步了解PIMCO對於未來一年的全球經濟展望及其對投資人的啟示,請閱讀完整版的PIMCO週期市場展望通膨拐點



作者

Carol Liao

中國經濟分析師

Stephen Chang

亞洲投資組合經理人

相關文章

注意

所有投資均有風險且可能造成損失。原物料存在較高風險,包括市場、政治、監管和自然狀況等風險,可能不適合所有投資人。

有關金融市場趨勢或投資組合策略的陳述與聲明,均以當前市況為準,市場狀況仍將有所波動。概不保證相關投資策略必然適用於任何市況,或適合所有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自行評估個人長期投資能力,尤其是在市場下跌期間。投資人做出投資決策前,應先諮詢投資專業人士之意見。展望及策略有可能變動,恕不另行通知。

PIMCO僅向符合資格的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及機構投資人提供服務。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專業意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投資選擇。本資料包含基金經理人見解,相關見解可能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本資料之發布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得視同投資建議,亦不得視為推薦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本文資訊均得自經研判為可靠之來源,惟不保證必然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PIMCO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P.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商標。©2021, PIM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