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在最新週期市場展望報告《對全球經濟抱持有限度的樂觀期待》指出,隨著各國陸續施打疫苗,加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持續挹注,全球經濟產出與需求有望在2021年強勁反彈。我們注意到,中國經濟現已回歸、甚至超越疫情前的成長水準,且今年一開始亦持續展現強勁動能。故而,中國2021年國內生產毛額 (GDP) 成長率可望超過8%,徹底擺脫去年僅大約成長2%的疲態。然而,我們的基本展望存在三大變數,其中之一便是中國的信用供給有可能在今年內從寬鬆轉趨緊縮。 印度與印尼的經濟今年亦可望回溫,公共投資與消費需求將受惠於政府刺激政策的支持,反觀民間投資則將持續萎縮。對兩國而言,經濟變數在於防疫措施奏效與否、疫苗接種計畫成功與否。 亞太地區方面,各國近期簽訂貿易協定後,未來幾年可望進一步活絡與深化經濟整合。2020年底,包括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與東協10國在內的國家,在歷經8年協商後,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待2022年正式生效後,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貿易區塊,約涵蓋全球GDP與貿易量的30%。此外,中國在2020年最後一天與歐盟簽下「全面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歐盟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該協定將廣開中國市場大門,包括開放新能源汽車與醫療服務等重點產業。 儘管這些貿易協定對經濟不易產生立即性影響,但中期可望鞏固亞洲的經濟定位,亦即全球最活絡的經濟區塊,追求落實自由貿易、投資與全球化的理念。貿易協定亦有助於減緩地緣政治緊張情勢的衝擊,帶動亞洲經濟在後疫情時代走上復甦之路。 2021年亞洲潛在投資機會 中國人民幣與當地公債資產 中國新經濟與消費領域信用債 未避險的印尼當地貨幣債券 印度盧比 中國:經濟穩定復甦,延續財政利多政策 中國2021年GDP成長率預計將回升至8%左右,主要推手為消費與服務領域 (詳圖1)。隨著政府的經濟刺激措施逐步退場,基礎建設與不動產的投資力道應會較2020年減緩,但我們認為製造業投資會回溫,原因除了企業獲利與企業信心改善之外,政府扶植產業升級與供應鏈在地化,亦是利多因素。 拜個人防護裝備 (PPE) 與遠距工作設備需求暢旺之賜,中國2020年的出口市占率進一步擴大 (詳圖2),但我們預計2021年會稍微回歸均值,因為全球產能將陸續迎頭趕上,且疫苗將更為普及。不過,全球需求回溫亦得以惠及中國出口。隨著豬肉價格正常化、核心通膨率回升,再加上消費需求回溫,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應屬溫和增長格局。 我們預期財政利多政策會延續,但刺激力道將小於2020年。至於貨幣情勢,信貸成長幅度將放緩,揮別2020年的激增走勢。我們預計中國人民銀行將維持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不變,但可能採取定向措施扶持重點產業,並調整市場狀況。針對過熱產業 (尤其是房地產),政府將再度緊縮銀根,藉此降低風險。 經濟下修風險包括:美國在拜登總統執政下,中美緊張關係無預警地再度升溫;總經政策過度緊縮,或將導致經濟成長轉弱或市場波動加劇,甚至兩者同時出現。中國的防疫管理大抵成功,使得國內經濟活動受到疫情衝擊的程度相對較輕,但公衛隱憂仍在,未來仍會抑制部分服務業的復甦腳步。此外,拜登亦可能延續川普時期所制訂的部分敵對性政策。國內方面,中國在去年12月召開的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承諾,不會出現「政策懸崖」(policy cliff),有助於減緩市場擔憂政策可能過度緊縮的疑慮。 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 元年,因此我們認為將以追求穩定的經濟發展為主。預期中國政府將持續強調高品質成長與降低風險。需求端改革將強化社會安全網,更利於民眾取得服務與商品,因而可望進一步激勵中國消費力道,同時也將為高科技、高品質與更具環保意識的製造業與基礎建設業帶來新的投資機會。中國針對氣候變遷設下的宏遠新目標 (例如在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不僅顯示政府將出手扶植綠色經濟,也代表民間資金可望流入相關產業。中國的新能源產業蘊藏龐大投資機會,包括風能與太陽能、電動車、儲能系統、綠色基礎建設、環保相關設備與服務等。 印尼:貨幣與政府公債有撐 印尼2020年GDP萎縮2%,陷入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但我們預計2021年經濟成長率將回升至4.8%左右。新冠疫情去年重創印尼的旅遊業與國內消費,所幸原物料價格與出口量在下半年迅速回揚。政府的經濟刺激措施發揮了支撐公共投資與消費力道的作用,礦業與製造業出口亦強勁反彈。然而,民間投資持續萎縮,家庭所得與國內消費依舊疲弱。 為了降低疫情衝擊,印尼央行去年將基準利率調降125個基點至3.75%,並推出量化寬鬆 (QE) 措施以支援政府的發債計畫;印尼央行買進了淨發行量的四成。我們預計印尼央行今年將進一步降息25-50個基點至3.25%–3.50%。2021年的通膨率 (消費者物價指數) 預計處於2%的良性水位,低於央行約3%的目標區間 ,輔以經常帳餘額改善,印尼央行仍有降息空間,另一方面則持續透過量化寬鬆政策,穩固初級與次級債市的長期債券殖利率。 財政方面,我們預期印尼政府將邁向財政重整。為了減緩疫情對經濟造成的空前衝擊,決策官員已暫時取消2020-2022年預算赤字不高於GDP比重3%的上限規定。有鑑於2020年與2021年預算赤字占GDP比重預估將分別達6.4%與5.8%,決策官員致力於進行財政重整,以使2023年的預算赤字降回3%或以下,但此目標恐怕不易達成。 我們對印尼的經濟展望存在的下修風險包括:疫情持續削弱經濟復甦力道、影響社會穩定;疫苗接種計畫在下半年推出後,成效不彰。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財政刺激方案的資金分配速度緩慢,但我們認為,如此一來意味著2021年有祭出新一輪財政紓困措施的空間。此外,倘若全球出現重大利空事件,導致貨幣、債券或股票市場面臨拋售賣壓,則恐將嚴重抑制進一步同時寬鬆貨幣與財政政策的能力。 由於赤字較高的關係,印尼的主權信用評等有可能遭到調降,但我們認為,印尼盾、當地貨幣公債與美元計價主權債相對有撐。印尼的債務與槓桿處於良性水位,因此在疫情爆發前的債信評等穩居投資等級。回顧最近10年,2004年政府債務占GDP比重達57%,到了2020年已降至41%。同一時期,外債占GDP比重亦從55%降至36%。印尼央行的官方國際儲備達1,350億美元,為印尼盾與政府公債打造出強力後盾。未避險的印尼當地貨幣債券受惠於央行利多政策,加上殖利率高於其他類似市場,可望成為相對具吸引力的收益來源。 印度:通膨處於高檔,進一步降息機率低 我們預計印度經濟2021年會回升至8.5%左右,一掃2020年萎縮9.7%的窘境。政府的經濟振興措施發揮了提振消費需求與農業的效益,出口量與製造業亦回溫。然而,民間投資連續第5季萎縮 (截至2020年第三季),經濟活動可能必須等到2022年才會完全回復疫情前水準。 此外,印度2021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亦可望略高於市場預期(4.3%),介於4%-5%。儘管需求疲軟且油價走低,但在供應鏈大規模斷鏈與食品價格欠佳的背景下,名目與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應該都會維持在5%以上的水準。我們亦預期印度央行會維持利率在4%一段時間。為了降低疫情衝擊,印度央行已降息115個基點,但進一步降息的空間有限,主因:通膨處於高檔;央行聚焦於使用量化寬鬆,以維持金融體系的充裕流動性;赤字增加,導致政府大量發債,央行有必要加以消化。疫情紓困方案將促使2021會計年度 (截止於2021年3月) 中央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達7.5%,創下新高紀錄;前者為一般政府赤字,若納入各邦赤字,占GDP比重則達12%。儘管印度經濟緩慢復甦,但未來尚需仰賴更多刺激措施才得以延續回溫態勢。我們預估,2022會計年度中央政府赤字占GDP比重將稍微降低至6%。 經濟主要下修風險為防疫是否存在破口,以及下半年疫苗接種計畫的執行成效。金融體系與企業亦持續面臨去槓桿化壓力,可能降低紓困資金傳遞到民間的效果。此外,穆迪 (Moody’s) 與惠譽 (Fitch) 兩家信評機構基於印度政府債務增加、赤字處於高檔、金融體系承壓等因素,已將印度的BBB-主權評級展望列為負面。儘管印度沒有主權外債,但如果主權評級喪失投資等級資格,勢將使準主權債與公司債承壓。 我們看好印度盧比的升值潛能。由於進口低迷且油價走低,印度的經常帳自2007年以來首見盈餘局面,今年預計達390億美元,占GDP的1.5%。再者,外資直接投資與股票投資的資金流入相當強勁,2020年國際收支盈餘達GDP的3%以上。我們認為,印度央行應會持續累積外匯存底,並讓盧比升值。 審慎布局投資組合 在全球經濟逐步復甦的大環境下,我們看好亞洲的總經前景。儘管市場價格已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經濟復甦題材,且金融市場可能再度波動,但我們已做好準備,得以充分掌握隨時可能出現的投資契機。展望2021年,我們聚焦於發掘各國特定的投資機會,謹慎挑選具備投資價值、且違約風險低的債券標的。 欲了解PIMCO對2021年全球經濟的展望與相關投資啟示,請參閱PIMCO週期市場展望報告《對全球經濟抱持有限度的樂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