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展望

全球經濟的趨勢與轉型

PIMCO全球諮詢委員會探討總經趨勢與主要經濟體的長期前景。

PIMCO全球諮詢委員會的成員包括了享譽全球的總經學者與卸任決策官員,他們近期出席PIMCO年度長期展望論壇,探討未來5年可能形塑全球經濟的各項關鍵因素。委員會成員的精闢觀點不僅為PIMCO的投資流程挹注寶貴洞見,且PIMCO最新發布的長期展望報告〈轉型時代〉也受益於他們的看法。論壇涵蓋廣泛議題,本文節錄出幾個重點。

問:請問美國經濟前景如何?財政與貨幣政策預計又會如何發展?

答:美國經濟復甦力道相對強勁,但我們認為未來成長性存在許多變數。政府在2020年與2021年已陸續祭出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2022年恐怕不會再有類似措施,故我們預計財政政策反而會拖累經濟成長。同樣地,美國貨幣政策預計小幅緊縮,聯準會先出手減債,接著將逐步與適時升息。短期而言,隨著經濟中的閒置產能去化,我們認為經濟成長力道亦將放緩。然而,美國經濟預計仍有充裕動能,足以帶動就業機會持續穩定增加至2022年。

通膨率處於高檔,是投資人與聯準會正在觀察的風險,但有鑑於貨幣與財政政策逐漸緊縮,加上供給與人力的短缺問題消退,我們預計美國通膨將於2022年降溫。通膨存在幾個上升風險:人力供給與勞動力參與率的回升速度可能遠低於預期,或供應鏈問題可能持續發酵。我們亦預計,房價與租金的增勢將逐漸反映於美國通膨數據。聯準會將密切關注通膨預期,確保通膨預期持穩於接近或略高於目標值。

放眼長期,儘管潛在經濟產出的成長力道減緩,但美國經濟的波動幅度似已大致降低,全球金融危機與新冠疫情應是整體成長趨勢的黑天鵝事件。長期經濟趨勢之所以波動性降低,可能的原因包括:貨幣與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庫存管理能力轉佳;景氣循環產業 (如製造業) 的規模降低。長期前景還有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科技突破 (包括近年發展有成、促進新冠疫苗迅速研發成功的生技) 是否會推升經濟實質成長率,進而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問:除了專家關注的經濟成長率與通膨率趨勢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長期中性利率?

答:淨零碳經濟的趨勢逐漸抬頭,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相關估計各有不同,但長期而言,能源基礎建設的投資金額每年可望增加2兆到2.5兆美元,相當於目前的全球GDP再增加2個百分點。光是能源基礎建設投資的增幅,就足以填補過去10年的整體投資缺口。除了能源之外,其他產業預計也需要進一步投資。舉例來說,我們認為農業與氣候調適領域亦需要大幅投資。

長期而言,淨零碳經濟轉型預計對通膨呈中性影響,或導致通膨速度減緩,但中期而言,通膨與中性利率將面臨走升壓力。歐洲與加拿大等地已陸續推出碳價機制,我們認為將形成長期的價格衝擊。我們認為,淨零轉型對供給面亦有重大影響。我們預計電力與交通產業將出現大規模重組,但幾乎沒有產業能夠逃過衝擊。此外,受到氣候變遷與其他因素的影響,地緣政治背景正處於長期轉型期。碳邊境調整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稅即是一例,但整體而言,全球過去幾十年穩定整合,大致為通膨帶來減緩效應,如今可能被去全球化趨勢所抵銷。

問:展望後疫情時代的營運環境,人力與生產力的長期前景如何?

答:除了觀光旅遊產業之外,業績受到疫情重挫的主要美國企業為少數,企業對於營運前景亦相對樂觀。然而,短期營運環境面臨兩個重大考驗,一為供應鏈吃緊,一為人力短缺,似乎帶動企業加速調整長期營運策略。許多企業考量經濟效益,慢慢多角化經營供應鏈已有一段時間,又以遷出中國為主。我們認為,這股趨勢因為疫情而加速進展。

再談到勞動力。在許多美國領導企業當中,企業與員工的關係出現長期轉變。這股趨勢在疫情爆發前已經存在,許多企業每年經常找不到或留不住適任員工。企業搶人的情況預計持續。整體而言,員工的議價能力高於企業主,許多企業主對此亦努力改善長期生產力,包括擴大員工人數,以及投資於有助於提升員工生產力的技術。企業似乎預計長期人力成本將持續增加,因此正在設法以較少的人力創造更高的生產力,也願意投資因應這股勞動力轉型趨勢。

問:中國近期調整政策路線後,經濟前景如何?

答:有幾個重大的政策調整似乎對中國有長期影響,政策聚焦於打造自給自足的國內經濟,以及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全國人民。

中國領導人將經濟發展重點轉向製造業與國營企業,形同做出取捨,願意犧牲一定程度的經濟成長,換取經濟、社會與政治的穩定。雙循環經濟模式旨在降低中國受到外部風險的衝擊程度、提高國內經濟的效率、利用經濟規模與市場規模的優勢促進經濟成長。

施政路線以共同富裕為主軸,預計藉此團結全國人民。經過數十年的經濟改革與高經濟成長,中國的所得差距與貧富不均儼然成為亟欲解決的問題。資本主義產生的負面影響,包含勞工缺乏保障、高房價讓許多人無法負擔等,引發社會大眾不滿。熟稔中國歷史的習近平主席,知道中國歷朝各代之所以衰落,均是取源於社會動盪,故我們認為,其調整政策之舉是在預防中國內亂。國內風險預計已經降低,可望有利於中國的中長期發展。

問:放眼長期,哪些地緣政治趨勢與風險對全球經濟的潛在衝擊最大?

答:展望未來5年,全球經濟的整合程度預計降低。隨著中國的勢力逐漸壯大,未來預計與歐美國家進一步脫鉤,但不至於完全脫離關係。儘管中美在氣候變遷與核武禁擴等領域可能會合作,但兩國關係預計仍以競爭為主軸。美國與西方盟友預計持續將特定供應鏈移出中國 (如國安與公衛領域),並力求在高敏感性的科技產業 (如半導體) 維持競爭優勢。隨著中國在2022年即將舉辦冬季奧運與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預計習近平主席將以穩定政經情勢為重點,但中長期而言,中美關係預計持續惡化。我們的看法是,中國領導層認為美國勢力日益衰微,時間站在中國這一邊,反觀美國正聚焦於投資有利於國家競爭力的產業,同時加強在亞太地區的盟友與夥伴關係。

美國撤兵阿富汗的過程混亂,削弱美國在部分國家心中的公信力,可能導致拜登總統的外交政策不易爭取到支持。對美國的競爭國家來說,撤兵事件適足以證明美國的勢力衰退與孤立主義,可能進而激勵競爭國家測試美國在其他領域的決心。此外,倘若阿富汗政局不穩定,預計醞釀成大規模的人道危機,連帶造成中亞地區動盪,但預計長期對全球經濟不會有顯著衝擊。

另一個地緣政治風險是預料之外的戰爭。每次發生重大戰爭時,對經濟都是嚴重利空。包括北韓、伊朗、中國與印巴邊境等地區,儘管預計不會成為下一個戰場,但值得關注。倘若誤判情勢,容易衍生成為衝突或危機,可能並非政策所致,而是因為局勢失控。

問:您怎麼看外交政策與全球貿易的整體前景?

答:儘管經濟強勁復甦,但疫情預計持續成為貿易與旅遊的絆腳石,導致供給端瓶頸與經濟活動降低,而且會持續一段時間。由於國際間合作不足,全球無法大規模接種疫苗;根據牛津大學的「用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 網站,低收入國家至少施打過一劑疫苗的人口只有6%。影響所及,各界持續擔心可能出現變種病毒,連已經完全接種的民眾亦無抵抗力,導致疫情再度擴散,且進一步衝擊旅遊、貿易與回歸辦公室趨勢。

保護主義、強權競爭與民粹主義是民族主義的體現,預計成為當代的主流意識形態。有鑑於此,全球貿易協議恐怕不易實現 (區域與雙邊協議預計更加常見),而20大工業國亦恐怕難以達成共識。此外,中國與美國逐漸邁向「一個世界,兩個系統」的未來。許多國家的外交政策似乎建立在零和思維「你贏我輸」,而不求透過擴大貿易來創造雙贏局面。保護主義崛起預計對全球貿易造成長期衝擊,但市場焦點目前放在疫情導致供應鏈斷鏈。隨著企業與國家陸續把重點由效率轉向韌性,供應鏈預計逐漸縮短。儘管全球貿易在2021年回溫,但展望2020年代,過去20年的強勁成長趨勢預計已不復見。

問:歐洲與英國的長期經濟前景如何?

答:歐洲亦無法倖免於通膨壓力。然而,儘管疫情存在變數且感染人數增加,導致經濟活動仍舊受到壓抑,但歐洲經濟短期成長率仍高於後全球金融危機時期。決策機關迅速採取行動因應疫情衝擊,除了訴諸完善的現行自動穩定機制 (automatic stabilizer),更推出高成本的就業保護措施。不僅如此,歐盟亦提出一套泛歐財政復甦計畫,避免重蹈2009年的覆轍。但長期來看,歐洲經濟成長率恐怕不會高出1%太多。北部國家與南部國家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存在根深蒂固的歧異,隨著歐盟《穩定暨成長協定》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 預訂於2023年恢復,屆時雙方分歧預計浮出檯面。

領導階層是另一個長期議題。德國方面,梅克爾 (Angela Merkel) 卸任後,接棒的執政聯盟尚不穩定;法國方面,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2022年面臨總統大選硬戰;義大利方面,德拉吉 (Mario Draghi) 預計卸下總理一職,競選地位更崇高的總統職位;歐洲執委會與歐洲理事會主席難以伸展權力。儘管歐洲在諸多領域引領全球,例如數位監管、貿易規定、全球最低稅率、淨零碳排轉型等,但倘若領導階層的施政成效不彰,則歐洲的處境依舊岌岌可危,尤其各國對俄羅斯 (對俄的能源依賴程度) 與中國的立場又存在分歧。

英國脫歐後,似乎亦難以找到自己的定位。隨著貿易爭端造成嚴重衝擊,加上就業人口縮小,英國經濟在2024年前預計成長僅1.3%。對英國與歐洲而言,2020年代預計是低經濟成長的10年,原因包括:投資力道與生產力相對較低;財政面臨壓力,其中一個壓力來源在於氣候變遷成本,但再生能源與電動車可望有助於經濟成長;人口高齡化;疫情亦可能持續帶來不確定性。

欲深入了解影響全球經濟與市場環境的長期趨勢,請見PIMCO最新一期長期展望報告《轉型時代》。欲進一步了解PIMCO論壇與後續投資流程,請看幕後花絮影片

作者

全球諮詢委員會

檢視個人檔案

Latest Insights

相關文章

注意

有關金融市場趨勢或投資組合策略的陳述與聲明,均以當前市況為準,市場狀況仍將有所波動。概不保證相關投資策略必然適用於任何市況,或適合所有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自行評估個人長期投資能力,尤其是在市場下跌期間。展望及策略有可能變動,恕不另行通知。

PIMCO僅向符合資格的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及機構投資人提供服務。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專業意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投資選擇。本資料包含了基金經理人的見解,相關見解可能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資料僅為提供參考資訊所用。文中所有預測、估計及若干資料均係得自專有研究結果,不應視同投資建議,或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之推薦。本文資訊均得自經研判為可靠之來源,惟不保證必然正確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PIMCO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P.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商標。品浩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P.在亞洲各地的註冊商標。©2022, PIM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