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展望

長期觀點:評估全球前景與潛在干擾

PIMCO全球諮詢委員會探討主要經濟體與地緣政治情勢的長期前景。

PIMCO全球諮詢委員會的6位成員,包括享譽全球的總體經濟學者與卸任決策官員,日前出席PIMCO年度長期展望論壇,探討未來3-5年可能影響全球經濟的各項關鍵因素。委員會成員所貢獻的精闢觀點,成為PIMCO投資流程的重要參考。本文節錄自他們廣泛的對談內容。

問:正如我們在PIMCO最近的長期展望的討論,未來3-5年,中國有可能成為干擾全球經濟的因素,原因若不是其經濟成長放慢,就是地緣政治發展的因素。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前景看法是什麼?

答:中國的長期目標仍是實現「中國夢」,在2021年全面達到「小康社會」,亦即人均GDP達12,000美元或以上。對習近平主席來說,取得政治正當性與宣示中國夢如願達成是很重要的。中國政府已積極採取措施刺激經濟成長,包括財政政策 (如基礎建設) 、貨幣寬鬆政策,以及旨在提振企業與消費信心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結構性改革是提升長期生產力的關鍵,但中國政府目前把焦點放在支撐短期經濟成長。 

中國經濟現階段面臨考驗,但我們認為有支撐力道。綜觀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國的政策彈性空間可能最大,可以透過貨幣、財政或其他措施因應經濟短期疲態。

考量中國經濟逐漸成熟,我們預計其成長力道未來5年將小幅走緩。重要的是,經濟成長結構正在轉變。勞動人口將減速成長,但品質正在提升,較高教育程度勞工的比重增加,即是一例。總要素生產力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或稱「TFP」佔GDP增幅的比重預計增加,有幾個原因,其中包括,政府積極推動「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以升級製造業與服務業為目標。

問:中美貿易衝突預計會如何發展?

答:中美貿易衝突起伏不定,目前仍然沒有結果。但兩國依存程度高,最終在經濟與政治的強烈誘因下,貿易戰預計將會休兵。習近平主席與川普總統都希望獲得政治勝利,但兩人都不肯給外界輕易投降的印象。整體而言,中國可能比美國更處劣勢,但由於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在即,達成協議的急迫性更高。

長期而言,還有比貿易爭端更棘手的議題,包括國家安全、區域與全球影響力以及兩個經濟模式徹底不同的主要經濟體爆發衝突。回顧歷史,既有大國與新興大國的關係往往面臨挑戰,故中美兩國目前的對話討論不只是關稅高低而已,還有更多迫在眉睫的事。正因為如此,協商的發展才會導致市場緊張反應。

「放眼長期與超長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主題是中美競爭態勢,利害關係龐大。」

– 約書亞.博爾頓 (Joshua Bolten)

問:把焦點轉到美國,請問美國經濟前景為何?財政與貨幣政策預計又會如何發展?

答:短期看來,美國經濟成長力道正在減弱,反映幾個現象:財政刺激效應鈍化;全球總經狀況趨弱;就業市場的勞動力減弱。目前並沒有什麼證據顯示,短期經濟放慢會演變成經濟衰退;反而是地緣政治與貿易衝突等因素,可能才是導致復甦力道無法持續的最大風險。然而,實質潛在成長率相對不高,因此可能不需要發生重大利空事件,經濟就可能出現萎縮。

展望長期,倘若科技進步推升生產力,則經濟產出仍有成長空間。然而,即使出現類似1990年代的生產力,但如今的人口結構及其他因素已經不同,所以經濟預計不會出現當時的成長力道。

「經濟衰退非常難預期,發生原因通常是預期外的一連串事件,而不是完全的內部因素。」

– 柏南克 (Ben Bernanke)

無論2020年總統大選由誰獲勝,美國財政政策預計不會大幅轉向。兩黨皆有意願增加基礎建設支出,但對於如何支付或是否支付缺乏共識。但如果經濟陷入衰退,我們預計兩黨皆不會受限於財政約束,故有機會提出刺激方案因應,包括提振基礎建設的措施。

貨幣政策方面,聯準會短期將持續耐心觀望,參考最新數據再做反應。為了將通膨預期持穩於接近目標值,聯準會打算讓通膨率超過2%,前提是超標幅度不大,且看起來只是暫時現象。到目前為止,貿易爭端對美國經濟的衝擊看似不大,但聯準會將持續關注對市場、對企業與消費者信心的影響。聯準會將會觀察關稅對通膨率的效應。聯準會已達成共識,將以高標的銀行準備金等方式管理短期利率,亦即,聯準會即使推動政策正常化,未來仍將維持龐大的資產負債表。

聯準會目前對其政策架構、政策工具與對外溝通的評估,預計不會造成其立場大幅轉變,但對市場卻有幫助。聯準會可能會針對政策架構的幾個層面加以釐清,包括:達成通膨率目標的定義為何;無法達標時是否又會彌補。經濟預測摘要報告的內容可能增加,納入更多資訊說明不同預測間的相互關係。

聯準會有政策工具可以因應經濟減緩。基準利率持穩於零以上,給予聯準會一些降息的彈性空間。有鑑於聯準會已加強協調與對外說明政策的方式,前瞻指引與量化寬鬆預計更能發揮效果。但如果經濟大幅走低,祭出所有工具仍可能不夠,屆時財政政策將擔起更大的責任。

問:歐洲與英國的長期前景如何?

答:我們預計歐元區未來5年的經濟成長乏善可陳,但跟美國的情況一樣,生產力亦可能提高,屆時將有機會挹注經濟成長。反過來說,美國若出現經濟衰退,預計會連帶影響歐洲。歐洲的經常帳順差龐大,故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有政策彈性空間 (包括財政擴張) 。儘管如此,歐洲各國政府對於何時適合赤字支出 (deficit spending),或是否可行,並沒有共識,故可能導致刺激計劃陷入僵局。

隨著就業市場吃緊,歐洲通膨預計小幅走升,而利率預計維持低檔。歐洲高度仰賴貿易,地緣政治氣氛緊張為其長期經濟成長帶來潛在風險,尤其市場持續瀰漫民粹主義與保護主義的氣氛。

「保護主義是歐洲的敵人,這點再清楚不過。」

– 特里謝 (Jean-Claude Trichet)

歐洲央行 (ECB) 無論繼任的新總裁是誰,我們預計央行政策不會有重大轉變。低利率及到期證券再投資的情況仍將長時間持續。歐洲央行握有多項政策工具,目前尚未用盡,但在經濟低迷期可能需要財政面與內需提供支撐。

英國方面,除非脫歐後續發展更加明朗,否則短期與長期前景將持續瀰漫變數。儘管如此,英國許多消費者似乎無視於目前的不確定性,亦即所謂的「理性忽視」(rational inattention) 理論;在消費支出挹注與就業市場吃緊的影響下,英國央行日後有可能升息。

「造成英國脫歐的問題,不能靠英國脫歐來解決。」

– 布朗 (Gordon Brown)

問:地緣政治有哪些趨勢可能影響長期經濟前景?

答:評估地緣政治議題時,可以採取兩個不同、但相輔相成的角度觀察。一個是「棋盤」觀點,一個是「網絡」觀點。

棋盤指的是「強權」(Great Power) 之間的縱橫捭闔,亦即以國家為中心的傳統觀點。強權如美國、中國與歐洲的經濟規模龐大,能在全球部署軍力。強權的所作所為取決於領導階層的願景,目前至少分成3種不同路線:主權主義者認為一國主權不應受國際規範或組織所侷限。川普總統具有主權主義者的本能,但礙於國內政局而增加變數。全球主義者認為應建立規則維持國際秩序,許多歐美國家的自由派領袖都屬於這個陣營。但全球主義者希望改善既有體制,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各國脆弱的選民不斷受到全球化衝擊。最後一類是區域主義者,希望整合區域強權,建立區域機構,藉此取得優勢 (中國即是一例) 。中國與美國兩大強權爆發衝突,是今日地緣政治氣氛緊張的主因,但歐洲亦扮演重要的制衡角色。

另一個地緣政治角度的觀察點在於,衡量在相互連結世界中的網絡與流動。這類網絡如國際企業、多邊與民間機構,甚至是犯罪組織,具有龐大的影響力,亦促進並推動人員、商品與服務、資金、觀念與數據在全球流動。俄羅斯、伊朗與中國皆屬於這樣的國家,借重網絡策略來壯大己力。舉例來說,中國推動一帶一路計劃,透過貿易、資金流動與商業聯繫等途徑,企圖讓其他國家與中國建立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網絡的角度看世界,全球相互關聯最容易帶來權力,也最容易造成脆弱。」

– 斯勞特 (Anne-Marie Slaughter)

放眼長期與超長期的展望期,氣候相關的流動是地緣政治穩定與全球經濟的一大風險。水議題、極端天氣與遷移等挑戰容易導致動盪。氣候難民可能造成安全衝突與社會動亂。移民議題與國家主義造成的對立,使得上述情況更加棘手。在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裡,這些複雜的挑戰需要慎思深究來找到解決方案。

欲進一步了解影響全球經濟與市場環境的長期趨勢,請見PIMCO最新一期長期展望報告《因應亂序》

立即閱覽

作者

全球諮詢委員會

檢視個人檔案

Latest Insights

相關文章

注意

所有投資均有風險且可能造成損失。有關金融市場趨勢的陳述與聲明,均以當前市況為準,往後市場狀況仍將波動或異動。投資人在作出投資決策前,應先諮詢投資專業意見。

本資料包含 PIMCO 全球諮詢委員會的意見,相關意見得視情況而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本資料僅供作參考用途,不應視同投資建議或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的推薦。本文所有資訊均係得自可靠程度經過研判之各項來源,惟不保證必然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PIMCO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P.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商標。品浩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P.在亞洲各地的註冊商標。©2019年,PIMCO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