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月來,我們認為總經環境面臨幾個重大風險,如今風險正逐漸反映於金融市場,波動加劇便是一例。正如長期展望報告《驟然覺醒》與週期市場展望報告《成長依舊,但力道趨緩》所述,我們認為全球經濟週期的成長力道已經觸頂,各國央行持續縮減寬鬆措施,許多國家面臨政治風險。有鑑於這些趨勢,我們的投資佈局相對保守,且高度集中在流動性資產,以助於掌握特定投資機會,或因應一般債券利差擴大和波動率上升的情況。
我們預期將持續佈局利差部位,儘管減碼公司現金債,但配置特定的信用機會、非機構房貸抵押證券(non-agency MBS)、機構房貸抵押證券(agency MBS)、少量新興市場貨幣與殖利率曲線走峭配置。如此佈局符合我們的投資觀點,亦即:持續正面看待週期展望,亦針對經濟利空風險進行避險,聚焦信用市場結構與流動性,以防資金撤出交易過熱的標的。
PIMCO(品浩)在12月週期展望論壇上,投資委員會經過熱烈討論後,得出以上心得。本次論壇除了齊聚來自全球各地的PIMCO投資專家之外,亦有資深顧問共襄盛舉,包括:PIMCO全球諮詢委員會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賓斯(Michael Spence);前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席、亦曾在柯林頓與歐巴馬總統任內擔任經濟政策助理的史沛林(Gene Sperling)。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的意見亦讓論壇受益良多,他提出避免團體迷思與投資行為偏見的方法。
其他專家的意見亦讓我們受益良多,包括: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教授泰勒 (Alan M. Taylor),他精闢分析過去150年許多國家的債市榮枯;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Richard Thaler),他建議如何避免團體迷思與投資行為偏見。塞勒亦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決策研究中心(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Center for Decision Research)的董事會成員。PIMCO與決策研究中心為合作伙伴,共同推廣該中心的行為科學研究。
論壇聚焦於5個重大經濟議題,分析這些議題對2019年週期展望與市場前景有何潛在影響。
議題#1:經濟週期走到哪一個階段?
投資團隊過去幾個月持續指出,經濟擴張已經進入後半階段,這點如今也成為市場共識。但經濟週期後段可延續相當一段時間,所以讓人不禁要問,經濟究竟走到哪一個階段?
首先,根據PIMCO最新量化模型顯示,美國經濟未來12個月陷入衰退的機率近期已上揚至30%左右,創下這波9年擴張期的新高。儘管如此,經濟模型目前仍舊閃著黃燈,而非紅燈。
此次論壇提出新的週期分類模型,亦得出類似結論。該模型檢視並整合大量的經濟與金融市場數據,判斷經濟處於擴張期或衰退期的哪一個階段,結果發現,全球目前可能仍處於經濟擴張期中段,但是,未來1年將可能進入擴張期後段,甚至面臨衰退。
質化分析亦證實上述的量化模型結論,亦即:就業或商品市場目前並沒有出現過去曾是衰退指標的過熱跡象,亦沒有過度支出或信用過度寬鬆的情況,也就是說,並沒有明顯跡象顯示我們已接近衰退期。也就是說,經濟擴張雖然已老,但成長步伐依舊優雅。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目前市況可清楚看出,不是引起騷動的衰退來造成金融市場的震盪。進一來看,有些論壇與會人士指出,經濟若是出現衰退,原因可能不是經濟過熱或過度舉債等一般總經因素,而是金融資產的評價下修(derating)。
議題#2:美國經濟優勢地位告終?
儘管美國經濟擴張期可望在明年跨越其10年紀念,但我們認為美國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的成長差距將會縮小。
回顧過去一年,美國經濟受惠於許多優勢,包括:政府推出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在全球經濟走緩之際提升其國內經濟成長;聯準會有自信地展開升息週期,每季升息一次;美國股市表現優於大多數股市;儘管川普總統表達不滿,但美元持續走升。
展望未來,隨著金融狀況趨緊的衝擊開始浮現、財政激勵效果鈍化,加上近期油價大跌,歐洲、日本、中國的受惠程度大於已成為能源淨出口國的美國,故我們預計美國經濟成長將「同步走緩」。我們預計美國2019年GDP成長約2.0-2.5%,仍舊低於市場預期,預計明年下半年成長放緩至單季成長率低於2%。影響所及,美國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將更趨向長期趨勢。
儘管美國與其他國家的成長率差距縮小,但我們仍預計美國股市的表現將領先其他股市,除了美國企業獲利能力更佳之外,景氣循環類股占美股比重相對較小,亦是原因。美元方面,論壇與會人士的觀點不一。前幾次論壇中,大家普遍看好美元走勢,如今樂觀氣氛明顯降溫,但由於利差正面,故美元現階段不易大幅貶值。
議題#3:通膨會重回目標水平嗎?
我們下修2019年通膨預期,除了近期油價大跌之外,美國、歐洲與日本的核心通膨率遲遲不見進展,亦是原因。我們的基礎假設是:三者的核心通膨率大致持平或小幅上揚,因此仍舊低於目標值。
儘管通膨前景溫和,論壇對於通膨有無可能出現意外發展亦有深入討論。畢竟,美國薪資成長率在此次經濟週期中首度達到3%,而歐洲與日本的薪資水準亦上揚。
薪資之所以開始增長,確實有可能是失業率下降的結果,導致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認為失業率與薪資呈負相關)彎曲。但論壇得出的結論是:生產力加速成長之下,有可能減緩單位勞力成本的壓力;此外,商品市場受到亞馬遜效應(Amazon effect)的影響,競爭加劇,透明度提高,可能抑制了物價漲幅。
論壇亦討論到一個非常規的通膨理論:如果名目利率走升,長期會推升通膨。根據「物價決定之財政理論」(Fiscal Theory of the Price Level),儘管央行升息會增加政府借貸成本,但如果民眾相信政府將不負責任地不以刪減支出或增稅的途徑因應,則會導致通膨緩慢升溫。這樣的做法彷彿龐式騙局 (Ponzi) ,政府公債的利息增加,日後卻不會增稅,使得私部門的財富效果提高,願意增加支出。倘若央行日後進一步升息,則政府借貸成本增加,通膨將會繼續走高。
然而,上述情景雖然過去曾發生在部分新興市場,但多數與會人士認為先進經濟體的情況不一樣,民眾還是會預期政府長期採取負責任的政策。唯有政府「失責」,才會產生上述效果,導致消費者在升息時加大支出力道。
議題#4:聯準會暫停升息後如何是好?
聯準會可能於12月19日在今年第4度升息,我們預期2019年只會升息1-2次。隨著金融狀況趨緊,加上聯準會縮減資產負債表,多少已達到緊縮效果,故2019年上半年暫停升息的可能性愈來愈高。
但如果聯準會屆時暫停升息,無論時間是長是短,之後是會重啟升息步調,還是選擇降息呢?
值得注意的是,觀察聯準會決策官員的利率預測 (即利率點狀圖) ,已可看出明年某個時點將會暫停升息腳步,而後才進一步升息。這是因為,中位數預估顯示升息腳步將逐步減緩,由2018年4次,降至2019年3次,及2020年2次。
但論壇認為,聯準會在對外溝通暫停升息後,市場很難不會認定升息週期已經結束且未來將開始降息。正如伯南克指出,他在前一個升息週期時嘗試對外表示要暫停升息,市場以大幅震盪回應。其他國家央行 (如英國央行) 如果暫停升息後繼續緊縮,雖然可能不會引起軒然大波,但聯準會的決策在全球舉足輕重,故不易有這樣的結果。
在此背景下,多數與會人士認為,隨著經濟衰退的機率隨時間增加,暫停升息後再升息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議題#5:中美貿易戰是休兵還是落幕?
中國與美國於月初達成協議,未來90天暫停彼此進一步加徵關稅,並展開貿易協商。消息傳出不久後,論壇討論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部分與會人士指出,貿易爭端已經走過谷底,兩國將會儘速達成貿易協議,避免高關稅的衝擊開始反映在經濟表現。
但多數與會人士認為,中美衝突的原因根深蒂固,貿易只是眾多徵兆之一,即使雙方達成貿易協議,市場仍舊會籠罩變數與起伏波動。史賓斯指出,中美爭端是「不同體系的衝突」,這個說法獲得論壇聽眾的共鳴,亦讓人聯想到5月份長期展望論壇提到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亦即:如果既有大國認為新崛起的大國構成威脅,則兩國有可能彼此對抗。
投資啟示
如前所述,我們對於短期與長期風險的看法正逐漸反映於金融市場。在此環境下,我們將尋找全面而多元的套利來源,不仰賴一般在公司信用風險間的配置,同時審慎地建構投資組合。
「考量由上而下的總經風險,我們認為佈局宜以美國市場為主,藉此保留部分現金,並在較險峻的環境中尋找投資利基。」
考量由上而下的總經風險,我們認為以佈局美國市場為宜,藉此保留部分現金,尋找特定的投資機會,在較險峻的環境中發掘被低估的投資機會。無論是持有更多現金,還是接受較低的投資組合殖利率,風險預算中有顯著的選擇權價值,讓我們得以掌握特定的投資機會,或者因應利差擴大和波動率增加的情況。
分析總經態勢顯示,我們不會很快進入下一次衰退,但從目前市況可清楚看出,衰退並不是造成金融市場的震盪的首要條件。此外,經濟若是出現衰退,原因可能不是經濟過熱等傳統總經因素,而是金融資產的評價下修(derating)。
置身當前環境,我們偏好流動性資產,某些具有報酬潛力的低流動性資產則是例外。
小幅減碼存續期、加碼TIPS
全球存續期近期大漲,導致殖利率逼近我們預測區間的下緣,但考量目前市況不明,我們的存續期佈局以美國市場為主,在日本以外的全球存續期只有小幅減碼配置。
我們預計日本央行將持續縮減購債規模,微調控制殖利率曲線的框架,以期達到殖利率走高、殖利率曲線變陡的目標,故日本減碼配置能有效防禦全球存續期區間意外
走高。
儘管我們預期通膨將持續溫和,但抗通膨美國公債(TIPS)的平衡通膨率已下滑。我們認為TIPS的價格相對具吸引力;此外,美國走到經濟週期後段,若通膨高於預期,TIPS亦能發揮避險功能。
殖利率曲線:做多中期債券,做空長債
我們認為,殖利率曲線走峭的全球配置有利於穩定創造收益;考量目前市況與評價,我們偏好中期債券、看壞長期債券。有鑑於未來12個月的經濟衰退風險不會都那麼高,目前殖利率曲線已經非常扁平。聯準會正在縮減資產負債表,歐洲央行即將終止量化寬鬆,故我們持續認為隨著時間將再度出現期限溢價。倘若我們誤判經濟衰退風險,或經濟大幅疲弱,導致聯準會轉而降息,則已建置曲線走峭配置亦有防禦作用。
保守看待一般公司債
我們鎖定減碼公司債配置,聚焦減碼一般公司債,同時尋找有潛力的信用投資機會。儘管信用債評價逐漸接近長期平均,但我們認為尚不便宜,同時市場波動程度加劇,經濟走弱之下,可能暴露出舉債過高的基本面問題。我們持續認為債券市場的信用配置高度集中、債市結構、流動性不佳等問題仍舊堪慮,若是日後債市整體陷入疲態,可能會導致市場過度反應。我們偏好高品質與高流動性,持續佈局PIMCO全球信用分析團隊認為有價值、倒債風險低的信用債。我們將重點放在防禦下檔風險,聚焦信用市場結構與流動性,以防資金撤出交易過熱的標的。
相對看好金融債與MBS
如前所述,隨著市場波動加劇,部分資產的價格便宜,投資價值浮現,我們希望保留部分現金,掌握這些投資機會。我們持續看好金融債,認為其價值相對具吸引力。英國最後如果無協議脫歐,恐將造成市場大亂,但我們認為這個情境的機率相當低,故英國金融債目前評價具有吸引力。倘若無協議脫歐的極端風險成真,英國金融債短期可能表現不振,但英國銀行的資金部位依舊穩健──英國央行近期進行極為嚴格的銀行壓力測試,亦得出同樣結論。
我們持續認為,非機構房貸抵押證券(non-agency MBS)的防禦性不輸投資等級債,可以在總經與信用市場脆弱時提供較佳的下檔保護。我們亦看好機構房貸抵押證券,其評價具吸引力,可為投資組合帶來相對穩定的收益。
減碼歐洲週邊國家債券
我們持續保守看待歐洲週邊國家的主權債與公司債,主要是考量短期有義大利政局的風險,長期又有歐元區經濟衰退的隱憂。然而,部分歐元區債券的潛在報酬佳,故我們亦不排除配置的可能性。
新興市場貨幣與債券具投資機會
隨著全球經濟同步走緩,我們認為美元對其他10大工業國貨幣的走勢將大致持平。我們將視情況小幅加碼新興市場貨幣,且認為在險峻市況之下,新興市場的本地債與海外債將有投資機會。
股票:聚焦高品質、防禦性佳的成長股
整體資產配置方面,我們原本即認為,隨著經濟週期走到後段,股價將受到擠壓。展望未來,在利多因素逐漸鈍化之下,加上金融狀況緊縮的遞延效應,我們預計企業獲利成長預期將會下修。我們認為股市將維持動盪局面,故整體佈局趨向謹慎,聚焦高品質的防禦性成長股,將景氣循環股的配置降至最低。相較於其他國家,美國股市的企業獲利較高,故持續受到我們青睞。考量經濟週期來到後段,我們亦偏好優質大型股,等待精挑的投資價值隨著時間週期浮現。
大宗商品:小幅看好石油
我們對大宗商品配置大致持中立看法,小幅看好石油。受到美國石油產量意外激增與全球需求疲軟的影響,石油市場轉為供過於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日前宣布減產,顯示其希望將油價支撐在略高於60美元的價位,避免跌至2014年的極低水平,但又不至於過度壓縮供給,導致市場需求轉向頁岩油。另一方面,天然氣價格依氣候而定,庫存量仍低,但目前的冬季價格明顯衝擊需求,且產量正在大幅成長,故在沒有氣候因素的支撐下,未來價格上漲空間有限。我們持續視黃金為長天期資產,亦偏好其他長天期資產,例如目前評價具吸引力的美國TIPS。
區域經濟預測
2019年主要國家經濟展望
美國
在美國於2018實質GDP成長率近3%後,我們仍然預期2019年實質GDP成長低於市場看法,在2.0-2.5%區間,,這主要考量近期金融狀況緊縮、財政刺激效應鈍化、中國與其他經濟體成長放慢。美國2019年成長力道預計緩和,下半年趨向略低於2%的長期趨勢。
2019年就業人口成長率預計減緩,新增非農就業人口單月平均約15萬人,雖有平穩的失業率就業仍舊增加。考量基期效應與近期油價大跌,主要通膨率預計未來幾個月大幅降低。核心通膨率預計在2%左右起伏,主因通膨預期仍舊設定在適當水準,且菲利普曲線相當平坦。
在此背景下,預計聯準會在12月升息至2.25-2.5%目標區間後,2019年底前還會升息1-2次,上半年很有可能暫停升息,甚至結束升息週期。
歐元區
我們預期2019年歐元區GDP成長率,由2018年接近2%的水準降至1.0-1.5%的區間,低於市場預期。我們下修9月份預估數字,主要是考量義大利金融狀況緊縮,將會衝擊經濟成長力道,且全球經濟成長亦預計放慢。
核心物價通膨率於過去幾年守在1%左右,但有鑑於失業率可望持續下降,加上薪資加速成長 (尤其是德國) ,故明年核心物價通膨率預計小幅成長。然而,核心物價通膨率預計仍低於歐洲央行的預測,且使得整體通膨率接近「低於2%、但接近2%」的目標。
儘管如此,我們預計歐洲央行將如先前所預告,12月底前開始減債,2019年下半年首度升息。然而,美國聯準會很有可能於2019年上半年暫停升息,倘若屬實,造成歐元兌美元急升,則歐洲央行明年可能維持利率不變。
英國
英國2019年名目GDP成長率可望符合市場預期,但實質產出成長率與通膨率的消長預計更為正面。
我們預計英國將可避免無協議脫歐的下場,不是達成國會樂見的過渡協議,就是延長協商時間,故實質GDP成長率可望達1.25-1.75%。
有鑑於進口物價壓力減緩,且薪資成長疲弱將抑制服務業通膨,我們預計英國通膨率未來1年將回落至2%的目標值,低於市場預期。
在此背景下,我們預計英國央行未來1年將升息1-2次。
日本
我們預計日本經濟於2019年小幅成長,GDP成長率達0.75-1.25%區間,主要是拜就業市場吃緊與財政立場寬鬆之賜。由於消費稅計畫於2019年10月上路,日本家庭勢必會提前購買高單價產品,故單季消費力道將出現部分波動。但政府為了抵銷消費稅衝擊,將會提高政府支出與調降其他稅率,讓整體財政政策維持寬鬆。
儘管如此,隨著通膨預期維持低檔,雖然薪資加速成長,但勞動生產力改善,進而抑制單位薪資成本,故我們預計核心通膨率 (不計消費稅效應) 只會小幅增至0.5-1.0%區間,遠低於2%的積極目標值。
我們預計日本央行將進一步微調日本公債購債做法,持續低調減債,縮減10年期以上債種的購買量,讓殖利率曲線更加陡峭。此舉旨在減緩低利率環境對於金融產業的部分負面衝擊。
中國
我們預計2019年GDP成長率降至5.5-6.5%區間的中段,主要是考量中國經濟前景高度不明朗,利空因素包括:與美國有貿易爭端;國內有去槓桿化壓力;經濟政策的目標亦有部分衝突,例如追求經濟成長與就業率的同時,又強調金融穩定。我們預計貨幣刺激政策將較不激進,亦即進一步下調存款準備金要求,而不採取降息的做法,同時實行規模約佔GDP比重達1.5%的財政擴張政策,聚焦於調降企業稅與家庭所得稅。
人民幣兌美元如果進一步貶值,我們預計跌幅不大。但如果中美貿易協商破局,衝突愈演愈烈,則我們預計中國會祭出貨幣寬鬆,且人民幣將急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