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人都能活到120歲。明知如此,但是為什麼許多人明明已經退休18年了,退休金卻只花了五分之一?看來大家都想要保住老本,但是為什麼有將近一半的美國人一到62歲符合請領社會安全福利金的年紀,就毫不猶豫地提出申請?寧可少領30%,也不願等到67歲拿到100%的社會安全福利金?1
有時候只要牽扯到「錢」,人們就會失去理智-尤其是跟退休金有關的時候。「金錢」與「理智」之間存在著曖昧不明的複雜關係,可能會引發恐懼與焦慮的情緒,進而阻礙我們用理智做出決策。
無論你是投資顧問、退休金計畫的資助者、或是資產管理業者,身在投資產業的我們可以從行為財務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現象,藉此協助即將退休的民眾做出更聰明、更理性的決策。
事實上,許多退休金儲蓄計畫在設計之初,早已將人類行為的特性納入考量。舉例來說,勞工自動加入企業資助的退休帳戶並預設目標日期基金作為投資選項,有助於民眾跨出累積退休資產的第一步,遵循更有紀律的投資策略。我們只需要ㄧ些「推力(nudges)」就能夠讓人類思考的「慣性」出現180度的轉向。
儘管如此,對於即將退休的人而言,光是「推力」可能還不足以促使他們制訂更理智的決策,因為人在快要退休時所做的財務決策,可能會決定他們能否舒服地「安享晚年」,因此決策的複雜程度比起退休金累積階段要來得更具挑戰。根據我們最近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要單獨制訂每一個財務決策就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各個財務決策都牽一髮而動全身,進一步加深決策的複雜度。舉例來說,何時該請領社會安全福利金?該如何規劃投資組合?要不要買年金險?退休金該怎麼運用,以免錢花完了,人卻還沒走?坦白說,即便是絕頂聰明的投資專家都不見得能夠理出頭緒,更何況那些儲蓄不多、金融知識有限的普羅大眾。
在此,我們從行為財務學的觀點出發,針對以下四種退休金的規劃與運用提出解方,藉此制訂更理智的決策,幫助數以百萬的美國民眾過上更安穩的退休生活。
1) 社會安全福利
我們的研究顯示對於那些身體硬朗、小有積蓄的民眾而言,等到70歲再請領社會安全福利金是最理想的作法。
然而,大約有9成的美國民眾寧可請領的金額被打折扣,也不願等到67歲才拿到100%的社會安全福利金。當然,有些人確實是有不得不提前請領的原因-例如身體不好、需要用錢、另一半的因素、以及擔心社會安全福利會破產。然而,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為自己挑選最理想的決策。
許多人之所以提前請領社會安全福利金,或許是因為「活在當下」的心態作祟,比起未知的等待,寧可享受當下的回報。
學術研究顯示要改變這種行為可能不容易,但是我們或許可以藉由提升金融知識加以改變,或是更清楚地說明提前請領社會安全福利金可能會面臨的後果-最好是能夠加深「後悔莫及」的情緒反應。
2) 年金
提到退休理財規劃,最大的難題在於我們不知道能夠活到幾歲,因此也算不出要累積多少的資產才夠用。部分類型的年金險-例如遞延年金險-有助於解決長壽風險,大大簡化退休理財規劃的難題,並可避免退休生活陷入財竭力盡的困境。遞延年金險提供終身給付的保證,保戶可從約定的時間點開始終身提領年金。舉例來說,一位65歲的退休人士買入遞延年金險,在85歲的時候開始提領年金;由此可知,這位退休族對於自身的財力較有信心。
然而,為什麼買年金險的人少之又少?對於大多數參與確定提撥制退休金計畫的人而言,年金險從來不在他們可以選擇的項目之中。就算被納入選項之中,願意購買年金險的人同樣屈指可數,因為年金險的價格昂貴且結構複雜。
此外,行為科學的研究顯示人類的情緒可能是左右購買年金險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一個人對於「公平性」的在乎程度。根據Suzanne Shu、Robert Zeithammer、與John Payne的研究顯示,民眾只要一想到死後沒領完的年金都會歸保險公司所有,這種「不公平」的感受常使得民眾對年金險望之卻步。
保險業界有一句話說:「年金險要努力賣,保戶不會主動上門來買」。由此可知,我們需要靠個人化的建議與教育宣導,才能洗清民眾對於年金險的刻板印象。2
當然,短期內年金險的普及率不太可能出現顯著的提升。因此,為了要模擬部分類型年金險具備的穩定性並對長壽風險進行避險,我們必須採取較為保守的資產配置,以固定收益為主、股票為輔。
3)資產配置
對於即將退休的人而言,如何分配股票與債券的投資比重是最重要的課題。理論上,人人都想要在退休後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這也是我們採取的主要假設。投資比較多的股票或許能創造較高水準的收入、讓生活品質更好一些,但是不確定性也相對較高。相反地,持有較多的債券或許能創造更穩定的收入,但是收入的水準可能較低。
我們的研究顯示財富較為雄厚的人,反而該持有較少的股票投資部位,但這不是因為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就應該要進一步趨避風險。相反地,正是因為財富規模增長,相形之下社會安全福利金-類似債券提供收益的角色-佔整體收入的比重會持續下降。因此,富裕人士的投資組合必須配置較多的債券,以填補不足的收入缺口。故此,社會安全福利金佔整體退休收入的比重,可能是決定資產配置的關鍵要素之一。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少人會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無論是從年紀或是財富的角度來看,實際的統計數據顯示大多數投資人仍維持股債60/40配置的投資組合。
4)資本支出的速度
對於一個退休族而言,資本支出的速度怎樣才算合理?若資本支出的速度過快,可能會導致退休族裘敝金盡並影響生活品質。相反地,支出若太少,同樣可能會使得生活品質面臨不必要的煎熬。雪上加霜的是,PIMCO認為未來股債的報酬率將低於過去幾十年的水準。
根據我們的研究模型顯示,儘管每個人將投資報酬與本金拿出來花費的意願不同,且長壽風險程度各異,但是大多數民眾每年只需支出3.5%至5%的退休儲蓄(經通膨調整)便可實現高品質、穩定的退休收入目標。倘若民眾願意將相當比重的資產投入遞延年金險以解決長壽風險,此時每年便可動支較高、接近5%的退休儲蓄。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退休時的財富多寡,大多數的退休族只想支出社會安全福利金、退休金計畫、或是投資組合所提供的收益,但無意去動用本金。一般來說,即便已經退休18年,一般退休族大概只會動用20%的退休儲蓄。3
這種情況一點也不難理解。退休族之所以極力避免花到本金,或許是想為了未來可能的開銷、醫療費用、以及為了長壽風險未雨綢繆,少部分人甚至是希望把財富傳給下一代。
故此,我們在建構退休收益投資組合時,必須把這種「保本金、花收益」的心態納入考量,以投資收益作為主要的報酬來源(而比較不是資本利得),打造更穩定的退休投資組合,以期協助民眾克服心中「未雨綢繆」的迷思,並改善退休後的消費能力。
結論
如何為退休生活規劃最理想的投資決策,原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類的情緒與認知偏誤可能會阻礙我們做出最理想的判斷。現在,投資產業該開始進一步運用行為科學,慢慢帶領退休族制訂更好的投資決策與實現更好的退休生活。
11960年(含)以後出生的世代需年滿67歲方能請領100%的社會安全福利金。
2倘若被保險人在開始提領年金前死亡,部分遞延年金可能會向受益人支付死亡給付。
3請參閱ebri.org。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決策研究中心的PIMCO決策研究實驗室使學者能夠在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進行影響深遠的行為科學實驗。透過與芝加哥大學的創新合作關係,PIMCO支持了多元且健全的研究,有助於更深入地瞭解人類行為和作決定的過程,並幫助領導者在商業與社會領域上做出更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