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10年期美國國庫券殖利率大幅下滑,顯示投資人日益期待聯準會與其他央行將降息並動用其他政策工具-例如量化寬鬆政策,藉此避免金融環境因市場波動而緊縮。
我們預期聯準會最晚會在3月18日的政策會議上再度宣佈降息50個基點,但是有鑑於近期的局勢發展,聯準會有機會再度提前降息,且未來幾個月政策利率降至0%不無可能。事實上,根據聯準會內部的美國經濟模型顯示,聯準會大約得降息4次才能彌補GDP成長率萎縮1%的影響。
然而,降息不是萬靈丹。首先,貨幣政策無法阻止病毒傳播,也無法有效解決供給面受到的衝擊-更別提貨幣政策通常得過一段時間才能發揮效果,且醞釀的時間長短不一。此外,長天期國庫券殖利率已下降至歷史低點,因此即便聯準會大規模收購長天期國庫券與其他美國政府擔保債券-意即量化寬鬆政策,面對眼前罕見的經濟衝擊,量化寬鬆政策可能也無法發揮100%的效果。
聯準會該如何救火?
我們認為聯準會在金融危機時期採取的重點式融資操作或許不失為更有效的作法。除了擴大抗疫預算之外,美國國會亦可考慮設立重點式的企業紓困計畫-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並為因隔離或檢疫措施導致收入減少的民眾提供補助。儘管目前金融市場尚未出現資金緊縮的壓力-例如換匯換利市場的投資部位並未明顯集中在特定區塊,且企業取得信貸尚不成問題,但是決策官員應進行超前部署,推出重點式融資操作計畫以防信用市場可能面臨的壓力。倘若一時的流動性危機無法即時獲得解決,長期延燒下去可能會演變成破產危機。
舉例來說,聯準會可以重啟金融危機時期採取的融資工具,透過收購商業本票以降低企業借貸成本,讓企業更容易取得短期貸款並借新償舊,彌補一時的衝擊可能造成的資金缺口。
此外,聯準會亦可協助緩和資金市場面臨的壓力。聯準會與其他央行建立的換匯額度,應有助於全球市場的美元供給無虞,並可藉由定期附買回操作為銀行與主要交易商提供短期貸款,並收取美國國庫券、政府機構債券、商業本票、或其他債券作為抵押品,進而提升市場的流動性。
此外,聯準會可與銀行合作,以聯準會的流動性機制作為支援,針對中小型企業提供資金協助。舉例來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際,聯準會曾研議(但未施行)是否要為承做中小型企業貸款的銀行調降貼現利率。
此外,近來幾位PIMCO的同仁曾撰文探討聯準會可藉由繼續轉購或停止出售資產負債表上的房貸抵押債券,壓低房貸利率以刺激房市與經濟活動。
聯準會力有未逮?
3月6日星期五,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總裁Eric Rosengren呼籲美國國會賦予聯準會更大的權力,買賣更多類型的資產。根據聯邦儲備法案,聯準會只能收購由美國政府機構提供完全擔保之證券。故此,聯準會需要取得國會的首肯,方能將大規模股票或信用資產收購計畫納入常規的政策工具。然而,從歷史經驗可知,除非危機當頭,否則美國國會不會採取任何作為。
經濟成長前景受到多大的影響?
下星期聯準會將公佈經濟預測摘要報告與3月份會議聲明,我們預期屆時2020年美國實質GDP成長率目標可能會下修至1%-1.5%。儘管全年經濟仍將維持正成長,但是成長率目標下修意味著接下來幾季美國經濟成長率將徘徊在技術性衰退的邊緣(連續兩季經濟負成長)。
除了供應鏈受創對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油價下降導致能源產業的資本支出活動趨緩,以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拖累消費性服務的支出,皆可能令第二、三季的經濟成長面臨壓力,甚至讓整體經濟活動陷入小幅度的衰退。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統計,旅遊、休閒服務、餐飲服務、與其他消費性服務產業受到此次疫情衝擊的程度最為嚴重,且這些產業加總超過美國GDP的10%。
此外,美國勞動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全美有24%的勞工沒有「帶薪病假」的福利。假設當中有40%的勞工因病被迫休兩週的「無薪病假」,屆時短少的薪資收入可能會使得美國整體所得的季度年成長率呈負1.6%。
已知的未知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接下來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發展,因此對於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截然不同。目前,各界似乎都在擔心美國的疫情會越演越烈,但是疫情對於美國經濟的衝擊或許有可能會比預期得輕微,亦或是美國經濟的韌性比想像地更加強勁。在中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前,美國經濟基本面原本就在持續改善,房市與營建活動所展現出的穩健成長動能,正可緩衝消費支出趨緩、投資活動低迷、與出口成長疲弱帶來的影響。此外,醫療保健與教育等非景氣循環產業亦開始加速復甦,並可能進一步緩和經濟活動受到的影響。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欲進一步瞭解PIMCO全球經濟展望,請參閱「最新經濟展望:經濟成長軌跡呈ILU型」
立即閱讀
Tiffany Wilding是PIMCO美國經濟分析師,定期為PIMCO部落格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