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全球供應鏈中斷在上半年將持續對企業與家庭帶來嚴重影響。到了下半年,倘若中國鬆綁清零政策與限電措施,且美國缺工問題鈍化,則供應鏈吃緊現象將可望稍有緩解。儘管如此,烏俄戰爭與制裁行動目前已對供應鏈造成進一步的衝擊。對亞太地區的科技供應鏈而言,關鍵原物料 (如氖氣與鈀金屬) 庫存充足,維持4到6個月無虞,故烏俄衝突的短期衝擊預計有限,但如果全球供應鏈的斷鏈現象拉長,則電腦晶片價格可能走升,且進一步延後出貨時間。正如PIMCO (品浩) 最新週期市場展望報告〈既冷又熱的經濟環境〉所言,即使烏俄戰爭落幕,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預計短期內不會撤銷,進而影響貿易與資金流量,並加深供應鏈問題。 長期而言,企業經歷近期的供應鏈問題後,預計未來將進一步多元部署供應來源,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其他亞洲國家可望從中受惠。 供應鏈中斷重創美國企業 過去兩年,在爆發新冠疫情與地緣政治氣氛緊張的背景下,全球供應鏈瓶頸頻頻登上新聞版面。全球需求在疫情初期萎縮,但隨後各國推出財政刺激方案,且消費主力由服務轉為商品,均有助於重新提振需求。影響所及,供給面的壓力日益沉重,從汽車零組件、製造機具,到物流等各個產業均受其害,供應阻塞與訂單積壓的情況嚴重,卡車司機短缺又使之雪上加霜。受到零組件缺料與員工居家防疫的影響,許多美國企業陸續下修營收財測或提岀獲利預警。 塞港問題目前仍是一大考驗。2021年底,紐約港口的船舶等待時間平均約5天,遠高於前一年平均的1.6天註[1]。根據南加州海事交易所 (Marine Exchange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的數據,截至3月21日,共有44艘船舶在近海等待排隊進入洛杉磯港和長灘港,雖然已低於1月份的歷史高點 (109 艘),但數量仍高。 除了卡車司機短缺之外,防疫規定亦是供不應求的原因之一。比方說,自1月15日以來,卡車司機必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才能進入加拿大。加拿大貨運聯盟 (Canadian Trucking Alliance) 預估,這項政策將導致能夠跨境的卡車司機人數減少10%到15%。卡車司機不滿疫苗規定,先前在大使橋 (Ambassador Bridge;連接加拿大安大略省與美國密西根州) 這條北美邊境要道發動抗議。雖然為期一週的示威行動已經結束,但我們認為未來仍可能發生類似抗議,堵塞交通要道。 為了解決供應鏈問題,美國企業採取多項措施,包括租用貨輪、將航線改道至小型港口、增加空運等等。某些企業擁有重直整合程度較高或多元供應鏈的優勢,電子製造商即是一例,多年來已逐漸降低對某些區域 (如中國) 的依賴程度,將供應來源分散至亞洲各地。在目前供應吃緊的情況下,這類企業的因應能力較佳。然而,這些應變措施的助益有限,且整體而言無法擴大規模,因此交貨時間仍舊偏長。供應鏈若要有持續性的改善,全球人力狀況必須恢復常態 (包括工廠、港口與其他航運環節),且疫情帶來的需求積壓必須全面性消化。 此外,國際海岸和倉庫工會 (International Longshore and Warehouse Union) 與太平洋海事協會 (Pacific Maritime Association) 的西岸合約即將到期,兩者的協商進展值得關注。現行合約是於2015年簽訂,但事前協商一波三折,工人發動長達4個月的怠工行動,導致港口活動放緩。考量合約將於6月30日到期,許多客戶唯恐歷史重演,已盡可能將航運量轉移至東岸港口。 供應鏈移出中國似乎已是大勢所趨 回顧過去數十年,中國向來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但隨著疫情等眾多因素造成供應危機,企業紛紛思考未來如何減緩供應衝擊,例如降低對特定國家的依賴程度,以及多元部署供應商來源。 我們認為中國的供應鏈具有韌性,故短期出口力道有撐,但長期而言,隨著中國力圖往價值鏈上游發展,部分供應鏈移出中國預計已是大勢所趨。智慧型手機是最明顯的例子;中國手機市場由當地國產品牌主導,因此手機的出口成長力道落後於其他電子產品。 在高齡化人口的趨勢下,中國勞動力供給日益萎縮,故有必要發展高附加價值的製造業。儘管供應鏈外移預計仍是逐步進展的過程,但如果地緣政治緊張氣氛升溫,或日本與越南等國政府祭出誘因,則外移過程可能加速。但我們認為,外資企業並不會全面撤離中國,而是增加其他供應來源,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此外,倘若中國中長期能達到半導體自給自足,進口量則能降低,可望抵銷一定程度的出口跌勢。 投資啟示 放眼長期,美國企業受到供應鏈中斷的影響,預計將呈現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中國製造商面臨產能受限、通膨升溫、電力短缺、清零政策等諸多利空,可能會優先為美國大型企業生產,進一步遞延出貨給美國中小型企業。而相較於歐美中小型企業,亞洲企業具有鄰近亞洲供應鏈的地利之便,亦可能從中受惠。 有些科技企業過去幾年已迅速調整供應鏈,有些企業則是已經整合與精簡供應鏈網絡,優化營運持續性 (business continuity) 規劃,這兩類企業最有機會表現優異。不依賴進出口或客製化半導體晶片的產業,亦預計表現較佳,其中包括中國車廠與網路服務產業。 在供應鏈漸漸移出中國的背景之下,我們認為印度、越南與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長期將可受惠。然而,在這些國家擴產需要幾年時間,且資本支出可能會削弱企業獲利。 隨著中國製造活動在農曆春節後回溫,此時若空貨櫃出現短缺,可能會持續擠壓全球供應鏈狀況。航運費率創下歷史新高,不僅為貨櫃船業者帶來利多,貨櫃港口亦可望間接受惠,因為港口業者可以提高貨櫃裝卸費率,包括貨物倉儲費。 欲進一步了解PIMCO全球經濟展望與投資啟示,詳見最新週期市場展望〈既冷又熱的經濟環境〉。
專家觀點 中國對房地產業擴大支持政策:身陷困境的房地產業是否將迎來轉捩點? 儘管中國房地產業仍面臨長期挑戰,但是中國政府推出全面性支持政策,應可稍微緩解房地產業面臨的週期性壓力。然而,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又為房地產業前景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