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半導體週期性減弱,投資前景看俏

半導體應用深入經濟各個環節,有望促使需求更穩固、週期影響更小,進而提振企業獲利。

導體產業正在發生巨變。晶片產業原本受制於某些消費性電子裝置的需求,且週期興衰分明,如今卻已成為驅動眾多經濟環節的主力。我們認為,半導體應用日益普及,即使經濟減緩且經濟衰退風險增加,但該產業強弱分明的週期現象有望和緩,並促使需求更為穩固。然而,鑒於晶片產業1990年代與2000年代鮮明的週期性,致使半導體類股目前的評價仍低。我們認為,此情勢展現出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因為隨市場意識到企業獲利的確比先前週期更加穩定時,類股評價勢將逐漸走升。

從週期型態演變成長期價值

回顧歷史趨勢,半導體製造的興衰往往跟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同步。市場過去高度仰賴某項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例如1980年代的個人電腦、2000年代的行動電話、2010年代的智慧型手機,若該項產品需求異常龐大,製造商便會隨之積極擴增產能。最終在產能過剩或經濟衰退的拖累下,出現供過於求的窘境,導致價格與營收雙雙下滑。然後又隨著新的終端產品問世或經濟復甦,再度啟動半導體產業的上升週期。鑒於產業週期性明顯,股票投資人可容忍的半導體類股本益比倍數往往較低。

但我們認為,半導體產業大起大落的特性已經成為過去式。

近年來,半導體幾乎無所不在,成為眾多工業應用的關鍵零組件,因此產業更不容易受到單一零售終端市場的影響。包括汽車、工業自動化、5G基礎建設、人工智慧與雲端運算等新的終端市場,需要的單位晶片數更多,且生命週期比消費性電子產品更長,不但降低半導體市場對消費者支出力道的依賴,亦可望減緩企業營收的波動 (見圖1)。汽車預計是成長最快的應用市場之一。電動車目前使用的半導體數量,比原有的內燃機汽車多出一倍以上,且產業專家預估其間的差距還會擴大。

半導體週期性減弱,投資前景看俏

我們認為,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面結構也有助於讓企業未來的獲利週期更加穩定。歷經長達10年的整併潮後,半導體產業目前呈現寡頭結構,進入門檻高,且定價能力非常強。無論是亞洲、歐洲或美國,供應商對資本支出報酬率的要求更為嚴格,且資本支出的資金來源愈來愈以客戶預付款與政府補助為主。

資產負債表強健

受惠於強勁的市場需求與定價能力,大型半導體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穩健,現金部位充足,債務水準極低或甚至零負債,在經濟放緩與借貸成本增加之際擁有堅實的後盾。過去10年來,許多公司以多餘現金增加配息與回購股票,我們預期這股趨勢將持續下去。

成長可期,股價合理

半導體類股具備優質、評價吸引力、獲利前景看俏等特性,展現出良好投資價值。

成長性:展望未來兩年,我們認為半導體產業挾營收與利潤率延續兩位數成長的利基,盈餘將成長15%–20%,遠高於整體市場 (見圖2)。在長期利多因素與產能吃緊的助威下,我們預計企業的定價能力會更加強勁,亦有助於降低對經濟週期的敏感度。

就算經濟走軟,較不受景氣循環影響的產品應用面仍有望進一步促動產業成長。智慧能源基礎建設、勞動力自動化以及電動車的趨勢,還有很長的成長路可走。

未來營收的能見度已見改善。半導體產業逐漸朝長期、不予退費的合約模式發展,產能已經預訂到2023年,有些甚至到2024年。拜產能吃緊之賜,設備廠的營收成長已確保到2022年之後。

半導體週期性減弱,投資前景看俏

評價:截至6月6日,費城半導體指數的未來本益比為17倍,低於納斯達克指數的23倍,但深入探究,個股的折價幅度更大,某些個股的本益比只有個位數。基於半導體產業的長期獲利前景轉趨穩定,我們認為類股本益比有進一步走升的空間。

投資啟示

我們偏好多元布局半導體供應鏈的上中下游,包括終端晶片廠、設備製造商、原料供應商等,以降低過度集中風險。儘管全球經濟成長腳步減緩,但我們認為半導體產業未來幾年將持續締造強勁的獲利表現,並促成市場預期與產業基本面逐漸接軌,進而提升可容忍的本益比倍數。

Tania Bachmann為股票研究分析師。.

作者

Tania Bachmann

股票研究分析師

檢視個人檔案

Latest Insight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