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遭逢逾百年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各國財政與貨幣政策政府機關將火力全開,在經濟衰退目前看似無可避免的背景下,力求防範經濟進一步陷入蕭條,預防金融市場從大跌淪為崩盤。 所幸,各國政府與央行已陸續出手干預,過去一週開始加大因應力道應對疫情帶來的相關壓力。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聯準會為了支撐市場、進而最終提振經濟,3月15日公布大規模寬鬆方案,包括將基準利率調降至近乎零、大規模購買國庫券與不動產抵押證券、換匯交易利率降低、鬆綁銀行業者法規。種種措施,幾乎可說是「窮盡一切努力」。 然而,有鑑於供給受創與需求驟降 (多數為服務業) ,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似乎已成定局。在此背景下,各國政府與央行近期與未來的要務在於,確保經濟衰退的時間相對短暫,而不會惡化成經濟蕭條,廣義來說就是經濟活動委靡幾個月以上、失業率大幅攀升、企業與銀行破產現象嚴重。 為此,各國首先必須祭出大規模財政措施,支撐受到此次公衛危機衝擊的個人與企業。許多國家目前已著手因應。稅收減免、個人移轉性給付、企業補助等等,都將大幅增加目前的預算赤字。過去幾天,歐洲亦有幾國政府宣布政府將擔保銀行的企業放款,此舉將導致政府的隱性債務增加,若未來出現虧損,將進一步加重赤字。因此,此次危機的後果之一將是:原本已處高檔的公部門債務將進一步攀升。 隨著先進經濟體的實質債券殖利率已經為負值,許多國家甚至是負名目債券殖利率,政府債券倘若攀升,預計仍在可控制的範圍。然而,各國央行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確保借貸成本在可預見的未來維持低檔,讓政府盡全力克服公衛與經濟危機。過去幾天,歐洲、英國、加拿大、美國等許多國家的央行已企圖做到這點。然而,各國央行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確保借貸成本在可預見的未來維持低檔,讓政府盡全力克服公衛與經濟危機。過去幾天,歐洲、英國、加拿大、美國等許多國家的央行已企圖做到這點。 此次危機的另一個影響將是:貨幣政策愈來愈以財政考量為主,這股趨勢之前已經形成一段時間,現在預計將加速成長。值得注意的是,財政與貨幣政策並用未必是壞事。事實上,這次危機正需要雙管齊下,因為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大致已經用盡。 除了輔助更為擴張的財政政策之外,央行尚須確保信貸能持續流入企業與家庭。方式包括:針對放款給相對高風險借款人的銀行,鬆綁相關法規;提供低成本與充裕的流動性給銀行業者;為非金融借款人提供特定放款方案,或透過銀行或直接來自央行資產負債表,可由或未經政府擔保。 部分央行已推出類似措施,例如上週的歐洲央行與英國央行,以及3月15日公布的聯準會。聯準會最早亦可能在本週公布更多措施,例如援引聯邦準備法第13條第3項推出針對性的放款方案。 另外值得慶幸的是,聯準會3月15日宣布的措施,將有助於重拾美國金融市場核心的運作秩序,亦即:公債市場與美國不動產貸款市場。 如同我的同事Rick Chan和Tiffany Wilding在近期部落格文章所說明,公債市場的流動性通常高度充裕,但過去幾週面臨嚴峻挑戰,因為槓桿投資人紛紛企圖縮減特定交易策略, (企圖) 出脫大量公債,但主要公債交易商有嚴格的資產負債表限制,加上營運持續 (business continuity) 計畫導致工作環境面臨考驗。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上週底再度收購國庫券,成為緩解流動性壓力的第一步。聯準會於3月15日公布再度購債5千億美元,可望逐漸重拾市場流動性,促進公債市場順利運作。 此外,聯準會公布不再縮減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的部位,而將最少增持2千億美元的機構抵押貸款證券,將大大提升貨幣政策對借款人的傳遞效果。一如我的同事Mike Cudzil 和Dan Hyman兩週前在部落格討論到,聯準會先前縮減資產負債表的不動產貸款,已導致機構抵押貸款證券與公債殖利率的利差擴大,進而使得低利率對不動產貸款人無法完全發揮效果。 綜上所述,值此逾百年最嚴重的全球公衛危機,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大受影響,包括聯準會在內的政府機關,正使出全力緩解衝擊。未來幾週與幾個月需要有更多作為,亦預計將有更多措施出爐。 請參閱「應對市場不確定性」,了解PIMCO對市場波動的觀點,以及對經濟與投資人的啟示。 立即閱讀 Joachim Fels(費約信)目前擔任PIMCO的全球經濟顧問,亦定期為PIMCO部落格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