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期美國國庫券殖利率在4月24日突破3%,引發諸多關注與議論。股市下挫,以及媒體後續鋪天蓋地的報導,令許多投資人念茲在茲的無不是「3%」這個數字。
根據我們的看法,殖利率突破3% — 或任何特定水準 — 本身並無特別重大的意義。事實上,殖利率也是在不久之前才回落至2字頭的水準。某種程度上,我們認為有多項因素會抑制殖利率的升幅。
與其執著於某個特定的預估利率,我們反而聚焦於推升利率的各種長期因素,以及如何審慎建構投資組合。在全球金融危機過後,我們提出了「新常態」的觀點,認為全球經濟在面對人口結構高齡化、低生產力,以及高負債水準等阻力下,只會溫和成長。其後,我們針對政策利率提出了「新中性」觀點,認為聯邦基金利率可能會趨向低於過往週期的中性水準。
本月份,我們在一年一度的長期展望論壇上,重新審視各種長期趨勢觀點,我們的投資專家,以及外部演講嘉賓在加州新港灘齊聚一堂,於為期三天的論壇上相互交流和討論。在論壇揭幕的前夕,讓我們首先在此探討PIMCO的觀點。
利率展望
隨著10年期殖利率突破3%,投資人將面臨怎樣的利率發展?我們認為歷史走勢可以做為借鏡。
首先,10年期國庫券殖利率,在最近幾個景氣週期裡,均傾向維持在聯邦基金利率的高點水準。
目前,聯邦基金利率正處於1.5%-1.75%的區間。依照目前的市場訂價,投資人預期利率在2018年底前將上升約55個基本點,來到略高於2.0%的水準。接下來,根據我們現行的「新中性」觀點顯示,聯邦基金利率突破3%並達到3字頭中高水位的機會似乎不大。大致而言,我們認為高債務負擔、人口結構問題,以及低生產力等長期因素,將令利率低於過往升息週期的水準,此外全球利率偏低亦會造成抑制作用。
重要的是,現在的情況與2013年截然不同:當時的10年期國庫券殖利率雖然同樣突破3%,但是目前的市場價位則反映聯準會的升息週期將在低於3%的水準結束,遠低於當年市場所憂慮的接近5%。
如圖所示,10年期國庫券殖利率也受限於潛在的上檔壓力,歷來均維持在美國名目GDP成長率以下的水準。我們預期GDP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裡大幅攀升(由財政刺激措施引發的相對短暫漲升則除外),而長期看來經濟甚至可能出現衰退。此外,由於聯準會仍然持有透過量化寬鬆計畫收購的上兆美元債券,意味著目前週期的殖利率升幅亦將會受到限制。
行動方案
儘管面臨上述各項限制因素,利率確實正在上升,而整體市場亦再度恢復波動局面。在此環境下,投資人不妨可以考慮採取下列五項債券投資觀點。
- 在殖利率上升期間考慮佈局核心債券。彭博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是核心債券策略的指標指數,目前的殖利率約為3.3%,這是近八年來的最高水準。就目前的殖利率來看,核心債券提供了較具吸引力的分散投資契機。
- 債券投資應避免依賴方向性策略。我們認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收益策略與不受限制的債券策略均具吸引力,前者旨在盡量爭取收益最大化,而後者則不受指標指數限制,得以視情況調整存續期及其他投資配置。
- 對於股票風險與信用風險保持前瞻觀點。利率上升速度一旦超過預期,股票及信用證券的表現可能相形失色,投資人須採取防禦性佈局來因應。
- 調動現金配置。優質短期債券的殖利率約為2%或以上,只要投資人能夠承受的風險高於銀行存款和貨幣市場基金,利率上升就能針對此類債券帶來投資機會。根據聯準會近期的報告顯示,目前約有12兆美元的資金投入銀行存款,所得利率都非常低甚至是零。
- 聚焦長遠發展。利率上升雖然在短期內可能造成打擊,但就長期而言仍有利於債券投資人。因此,我們建議投資人應把握債券的分散投資效益,並避免嘗試擇時交易。
因此,我們認為殖利率是否上升超過3%並不重要,亦不可能成為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