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日前開完7月政策會議後,並未公布貨幣政策有重大調整。聯準會的聲明只出現幾項微調,內容主要是反映5-6月的經濟復甦情況。記者會中,主席鮑爾 (Jerome Powell) 強調疫情走勢將決定經濟前景的強弱,並指出,從7月高頻數據如消費力道與雇用率可明顯看出,疫情擴散速度堪憂,且經濟動能減緩。 自上次聯準會政策會議以來,美國經濟出現兩個主要發展。首先,美國許多地區的新增確診人數與住院人數攀升,經濟動能連帶從7月起逐漸走弱。其次,另一輪財政刺激方案的規模可能增加,我們目前預計國會將再通過金額達1.5 - 2兆美元的紓困方案。這兩個因素對短期經濟成長前景的影響互有抵銷,因此聯準會決議在7月會議時保持觀望,等待市況進一步明朗。 鮑爾亦暗示,聯準會經過多年評估貨幣政策策略後,有機會在9月公布結果;我們認為,聯準會屆時還會針對利率與購債計畫提出更明確的前瞻指引。聯準會的目標在於調整策略立場,從原本管理金融市場危機轉為保持貨幣政策寬鬆,我們認為聯準會官員將公開承諾維持利率穩定,直到確定通膨率長期可達2%的個人消費支出 (PCE) 之通膨目標。聯準會固然可能已如此操作,但9月會議公布後,預計可讓市場更明確知道其政策走向,除了有策略評估結果之外,經濟預測摘要報告 (summary of economic projections, SEP) 亦將增加2023年預測值,內容預計包含利率仍處低檔與通膨超標之預測。該政策策略報告整合相關研究與公眾討論的結果,旨在分析讓經濟高於潛在成長率的優點,包括就業市場在此環境下對低所得民眾有何利基。 鑑於近期經濟動能疲軟,聯準會亦可能調整美國公債與機構抵押貸款證券 (MBS) 的購債規模,增加寬鬆力道。無論結果如何,我們認為購債計畫將至少維持到2021年,利率則維持不變到2023年,甚至更久。儘管如此,在長期利率接近歷史低檔的情況下,加上市場價格已完全反映2024年中的升息預測,我們認為聯準會在9月發布聲明後,公債市場不會有大幅反應。 政策指引明確,可望維持金融環境寬鬆 前瞻指引能夠透過幾個方式加強,可以是日期導向,也可以是結果導向,後者聚焦在聯準會的失業率與通膨率目標。有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前車之鑑後,我們認為聯準會偏好與通膨結果掛鉤的前瞻指引。儘管如此,我們認為聯準會尚不會採取正式的平均通膨目標 (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 策略。 聯準會目前的做法是所謂的彈性通膨目標機制,考量通膨率相對於2%目標值的預期,再搭配就業市場利用率與經濟成長率等指標,進而決定升降息的方式與時間點,目標讓通膨率在未來達2%,而不論過去的偏差值。換句話說就是,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如果採用平均通膨目標策略,聯準會將不再讓逝者已矣,而是把目標放在抵銷通膨率的歷史差值,以期達成2%的長期平均值。這類「彌補」策略最極端的一種方式是物價水準目標,聯準會以長期達成某一物價水準為目標,亦即如果物價長期大幅未達標準,聯準會將允許物價長期大幅高於標準,一消一長抵銷,反之亦然。 聯準會官員認為這項策略有其瑕疵,原因如下。首先,多位官員擔心,如果讓通膨長期高於目標值,民眾可能會降低對聯準會的信任感,認為其無法維持物價穩定。第二,如果通膨率因為暫時性因素 (包括油價飆升或乾旱) 而意外走高,聯準會為了壓抑物價,可能會過度緊縮貨幣政策 (導致失業率攀升)。為了解決上述部分實際問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John Williams提議縮短「回顧期」,以較短的平均時期為基礎,設法達成2%的通膨目標。但這個策略也不乏問題,其中之一是,目前經濟前景存在變數,如何事先挑選出最理想的通膨平均時期。 展望9月,我們認為會比較接近聯準會理事Lael Brainard等人所提之「機會型通貨再膨脹」(opportunistic reflation) 策略,也就是在經濟走出衰退的時候,聯準會容忍、甚至企圖讓通膨率短暫超過目標值,但並不設正式規定。我們認為,聯準會若要做到這點,可以更新前瞻指引,明確承諾將利率維持在零,直到通膨最終回到2%。此舉代表聯準會允許、甚至願意讓通膨率超標。 聯準會資產負債表的公債存續期間 觀察人口移動性與小型企業營收等高頻數據與就業市場,顯示近期經濟動能轉弱,故聯準會亦可能調整目前的購債計畫,進一步寬鬆,尤其是透過延長公債的加權平均存續期間 (weighted average duration) 。聯準會目前每月購債規模約800億美元,加權平均存續期間介於5.5到6.0年之間,遠低於先前幾次的購債方案,包括2012年中到2015年中的無限期量化寬鬆方案,後者的加權平均存續期間介於10 - 11年之間。倘若沿用過去量化寬鬆計畫的購債分配,則目前方案的寬鬆規模將擴大約一倍,而不必增加購債面額。我們認為此舉將代表貨幣政策立場明顯轉變。 債市反應 然而,考量利率已處低檔、金融狀況也已相當寬鬆,我們認為聯準會在9月的措施雖然值得留意,但債市反應可能有限。在風險中性的基礎上,利率市場價格已反映出聯準會將維持利率不變到2024年中;我們預計,就業市場預期再過一年將回到最大就業(maximum employment)的水準。此外,若聯準會購債的加權平均存續期間增加一倍,10年期公債期限溢價 (term premium) 將再降20 - 30個基本點,但如果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增加赤字而造成公債供給量增加,將大幅抵銷聯準會的購債力道。 儘管如此,預計聯準會並不會因此收手。儘管金融市場已經常態化,且經濟活動似乎已在4月觸底,但實質GDP成長率必須優於長期趨勢好幾年,就業市場才能回到充分就業的狀態,長期通膨率才能回到2%。聯準會透過更明確的前瞻指引與暗示將持續購債,形同預防市場過早反映政策正常化,避免金融環境出現不必要的緊縮。 結論 儘管市場大致反映聯準會在9月公布利率政策,但我們仍舊認為,聯準會將確保金融環境寬鬆,藉此協助美國經濟度過這次空前衝擊,支撐復甦力道。 Tiffany Wilding是PIMCO美國經濟分析師,定期為PIMCO部落格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