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聯準會致力回歸中性貨幣政策

聯準會將預期升息的時間點提前,並將減購債券的規模增加一倍,以期提高在2022年的政策應變彈性。

一如許多觀察家的預期-且聯準會也早已放出消息,聯準會在2021年12月的政策會議暗示在未來幾季與幾年,升息時間點可能提前,且速度也可能加快。近來美國通膨加速攀升並連帶使得預期通膨升溫的風險加劇,或許正是促使聯準會調整政策的主因。目前,聯準會預計將在2022年3月完成減購債券,且有可能在6月宣布升息。

由於通膨壓力出乎意料地頑強,且各界亦不確定未來勞力供給究竟能否改善,因此我們認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官員將更加積極地讓貨幣政策在未來幾年回到接近中性的水準,同時也不排除通膨自行降溫的可能性,以及升息時間太早可能扼殺經濟復甦的風險。

通膨更高,風險更大

自從11月初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會議結束後,多項重大的總經發展趨勢或許正是促使聯準會修正政策展望的主要原因。

首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膨再度加速攀升,主要是因為Delta變種病毒疫情以及艾達颶風摧毀交通運輸工具,導致供應鏈進一步受到衝擊。(詳細內容請閱讀關於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報告之部落格文章)。PIMCO預期未來幾個月美國的通膨月增率將持續加速攀升,直到2022年上半年結束為止。我們同意聯準會的看法:美國通膨居高不下的風險確實在攀升。我們認為整體通膨居高不下的時間越久,消費者與企業預期通膨升溫的心理越是根深蒂固,進而導致消費者與企業行為跟著改變並反過來推升通膨,最終形成一股惡性循環。

其次,儘管聯準會主席鮑爾指出勞動市場可能尚未達到完全就業的狀態,但是正「快速朝此目標前進」。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發布的報告,相較於聯準會最新估算的長期均衡水準,目前美國失業率僅高出0.2%而已。此外,光是對比目前與疫情前的就業數字,可能不足以充分反映勞動市場吃緊的程度。舉例來說,根據勞動統計局的報告,疫情爆發至今已有超過250萬的民眾退休,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疫情改變個人生活型態,導致工作的媒合變得更加困難,薪資通膨持續攀升的壓力亦更加顯著。通膨預期水準越高,勞工將更積極地以生活開銷增加為由要求調整薪資,最終可能會導致物價上漲,並使得居高不下的通膨更難以降溫。

第三,Omicron變種病毒在全球快速擴散。聯準會主席鮑爾在12月初曾表示,Omicron對供給面的影響可能大過需求面,因此可能進一步助長美國物價漲幅。我們認為Omicron疫情大爆發的時間點與地區可能將決定美國經濟最終受到衝擊的程度。以疫苗接種比例而言,身為美國主要供貨來源的多個新興國家仍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且數個亞洲國家已在第一時間採取額外的封城措施。此外,Omicron變種病毒對於供應鏈的衝擊料將無法避免,因為目前零售業的庫存仍接近歷史低點。倘若Omicron變種病毒再度導致回歸辦公室正常上班的時間延後,或是托育中心因而停止營業,屆時勞動市場復甦的速度將受到挑戰。

12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議決策

考量上述的發展趨勢,我們認為讓貨幣政策回到中性水準已成為聯準會的當務之急,這也是為什麼聯準會決定加快減購債券的速度,預計將在明年3月停止購入新債券(若按照原先的速度,則是要到6月才能完成減購債券),並在會中暗示接著升息的可能。事實上,根據最新發布的經濟預測摘要(SEP),大多數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官員預期最快在6月就會啟動升息,且2022年料將有三次升息的機會。此外,我們也注意到每一位聯準會官員都認為2022年至少會有一次升息的可能。此外,這份經濟預測摘要指出2023年至2024年期間可能得再升息5次,才能讓貨幣政策回到中性水準。

到目前為止,我們認為聯準會相當成功地調整市場對於貨幣政策的預期,同時並未導致金融環境大幅緊縮。事實上,過去幾個月PIMCO美國金融環境指數並未出現顯著變化(PIMCO美國金融環境指數為PIMCO專有的指數,從各種金融指標擷取出反映美國經濟的相關資訊)。儘管聯準會在去年12月發布最新的利率預測走勢,但是2022年貨幣政策在略趨緊縮的過程中,聯準會的政策動向仍存在著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引發波動。值得注意的是,鮑爾在會後表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有討論到未來可能的縮表順序,此舉亦為美國的貨幣政策緊縮之路增添不確定性。

Allison Boxer 和 Tiffany Wilding 為PIMCO經濟學家,定期為 PIMCO 部落格撰文。

作者

Allison Boxer

經濟分析師

Tiffany Wilding

北美經濟學家

相關文章

注意

有關金融市場趨勢或投資組合策略的陳述與聲明,均以當前市況為準,市場狀況仍將有所波動。概不保證相關投資策略必然適用於任何市況,或適合所有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自行評估個人長期投資能力,尤其是在市場下跌期間。展望及策略有可能變動,恕不另行通知。

PIMCO僅向符合資格的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及機構投資人提供服務。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專業意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投資選擇。本資料包含了基金經理人的見解,相關見解可能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資料僅為提供參考資訊所用。文中所有預測、估計及若干資料均係得自專有研究結果,不應視同投資建議,或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之推薦。本文資訊均得自經研判為可靠之來源,惟不保證必然正確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