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府運用財政刺激措施,對抗新冠病毒疫情所釀成的經濟挑戰,在央行彈盡糧絕的此刻,此舉無異是一場即時雨。 兩個星期前,美國國會剛針對新冠病毒疫情通過80億美元的抗疫預算法案,顯示大規模財政支出法案不再有節外生枝的政治性操作。新冠病毒疫情擴散速度之快、市場下跌幅度之深、再加上疲弱的經濟活動,迫使美國國會推出更大膽的財政刺激法案,如此才能救經濟-以及救民調。 截至本文撰稿之際,美國國會已通過近1,000億美元的預算法案,內容包括針對受疫情影響的勞工提供14天的帶薪檢疫假、擴大美國補充營養援助計畫的福利、提高失業保險津貼、以及增加聯邦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的預算。 儘管如此,金融市場持續動盪、經濟活動不斷趨緩,因此美國政府再推出6000億、甚或是1兆美元的預算法案也只是遲早的問題。然而,我們認為美國國會不會一口氣通過一大筆的預算法案,反而會花好幾個星期的時間,以擠牙膏的方式分批通過多個小型刺激法案,屆時可能又會再度讓市場感到失望。雪上加霜的是,隨著國會的確診案例持續增加,未來幾週美國國會議員可能無法回到華府開會,屆時只能靠遠距的方式研擬法案-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大挑戰。 此外,眼前經濟成長趨緩的挑戰之所以特別棘手,主因在於部分傳統的財政政策與工具可能無法發揮應有的效果。舉例來說,儘管中小型企業受到的經濟衝擊最為嚴重,但是設計一個能夠照顧到所有中小型企業的放款機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此外,直接對民眾發放現金或許可以滿足基本生活所需,但是此舉能否提升民眾對於消費服務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受創最深的產業-同樣是個未知數。畢竟,如果所有美國人都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有誰還會上街享樂或是外出旅遊呢? 接下來,美國政府可能會推出更大規模的刺激政策,當中料將包含各種政策工具-對失業民眾提供額外津貼、對小型企業提供低利貸款、減免小型企業的薪資稅、對於受創最深的產業(航空、休閒旅遊)直接提供紓困、增加抗疫的預算,以及重啟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由財政部與聯準會執行之信貸刺激措施。 當然,這些政策並非萬靈丹,但是有助於阻止經濟進一步衰退。目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機率甚高。倘若美國政府擴大預算支出的規模能夠達到GDP的4%,此舉應可彌補社交活動停擺、旅遊禁令、以及隔離檢疫造成的短期經濟傷害。 儘管美國兩黨都支持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方案,但是別忘了美國國會本身的制度設計就是要「循序漸進」,且立法的速度可能會比市場想像得更緩慢。現在,各項刺激政策上路在即,我們也不應低估國會議員因應危機的能力-尤其是情況若繼續惡化下去,他們的飯碗可能會不保。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要以為國會通過的法案一定能夠徹底挽救經濟-至少短期內不可能。 進一步瞭解關於美國對抗新冠病毒疫情採取的財政與貨幣政策,請參閱「政府機關全力搶救經濟」。 立即閱讀 請參閱PIMCO部落格,以進一步瞭解如何因應新冠病毒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衝擊。 立即閱讀 請參閱「應對市場不確定性」,了解PIMCO對市場波動的最新評論,以及對經濟與投資人的啟示。 立即閱讀 Libby Cantrill是PIMCO公共政策主管。Tiffany Wilding是PIMCO美國經濟分析師。兩人定期為PIMCO部落格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