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害怕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的疑慮,對金融市場造成衝擊。儘管全球經濟成長率可能會趨緩-且部分國家的成長率將大幅下滑,但是隨著疫情緩和,經濟成長率應可反彈回升。
然而,無論是後續的經濟或疫情發展,目前仍充滿龐大的不確定性。中國經濟成長萎縮的幅度仍有可能高於預期,且各種檢疫與防疫措施可能會直接衝擊其他國家的經濟活動。儘管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最終可望獲得改善,但是目前防疫專家普遍認為接下來疫情仍將進一步惡化。
中國在去年12月初公佈第一個新冠病毒肺炎的確診案例,也是目前疫情最為嚴重的國家。
中國政府在各個省採取檢疫隔離措施,即便是東部沿海的經濟、製造業、與貿易重鎮也不例外。儘管目前已有跡象顯示中國的工廠與企業陸續開始復工,但是高頻統計資料-例如交通堵塞與港口貨運量-顯示目前經濟活動仍極為低迷。
種種隔離檢疫措施對中國經濟活動影響的時間越久,未來中國經濟也將付出更高的代價。體質較疲弱、資金周轉能力較差的企業將開始面臨經營壓力,且可能連帶拖累金融市場,令金融環境緊縮、經濟活動更加疲弱。
由於中國囊括全球約四分之一的製造業活動,因此中國一旦感冒,全球經濟自然會跟著打噴嚏,並對供給面與需求面造成衝擊。對大多數的國家而言,向中國出口的貿易量萎縮,將對經濟活動造成直接影響。如今中國對於大宗商品的需求下降,已連帶使得工業用金屬與原油價格走跌。
以供給面而言,中國的零組件產量萎縮可能會使得零組件的價格上漲,進而迫使製造業者轉向其他國家開發新的供貨來源,最糟的情況甚至可能面臨停產的命運。儘管如此,轉移供應鏈是十分複雜的流程,至少得費時3到5年之久,因此短期內供給面受到的影響可能會對經濟活動造成顯著衝擊。
我們預估中國第一季實質GDP的季度年率可能會減少6%,年增率可能會下滑至3%。去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平均維持在6%。
除了中國,經濟受創最深的當屬亞洲國家,尤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以及日本與韓國等東北亞國家。此外,我們預期歐洲與美國經濟同樣無法倖免於難,且歐洲受創的程度料將高於美國,因為歐洲各國對於全球貿易的開放程度以及對中國出口的依賴程度均高於美國。
以個別產業而言,能源與汽車產業受到的影響將最為顯著,其次為博奕、郵輪、休閒旅遊、與航空產業。
因應政策
儘管中國人民銀行已降息、對金融體系挹注流動性、並採取重點式的刺激措施,希望藉此緩和企業與消費者現金流量受到的衝擊,但是已開發國家的央行仍在靜觀其變,僅承認風險確實在升溫。
截至2月28日為止,多數聯準會官員依舊認為目前要評估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仍言之過早。聯準會似乎並不打算在此時鬆綁貨幣政策,因為之前美國的經濟成長動能持續改善,且聯準會認為目前的貨幣政策已相當寬鬆。此外,部分人士開始質疑降息是否真能解決供給面所受到的衝擊。
儘管如此,扮演即時指標的全球股市在上週重挫,顯示經濟基本面惡化的速度可能比原先預想得要更快。故此,各國得採取預防性的因應政策,藉此穩住金融環境並降低經濟活動受到的衝擊。
在上週五股市收盤前,聯準會主席鮑爾表示在必要的時候聯準會將採取適當的作為。我們認為聯準會將在3月18日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議中宣佈預防性降息,且不排除有進一步降息的可能。倘若接下來情況進一步惡化,聯準會一口氣降息50個基點也不無可能,因為聯準會不希望看到金融環境失序緊縮,以免加深經濟活動受到的衝擊。繼股票與信用市場表現顯著下挫,接下來我們將密切觀察銀行是否開始收緊銀根-畢竟銀行放款是維繫經濟活動的命脈。
歐洲央行與歐洲各國的央行正在密切關注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發展,同時也表示目前無論是評估疫情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或是思考因應政策同樣言之過早。儘管如此,倘若金融市場持續動盪下去、下檔風險日益加劇,屆時歐洲央行可能也會跟上聯準會的腳步,在必要的時候採取適當的作為。
歷史教訓
大多數的冠狀病毒就像是流感病毒一樣,到了夏天疫情通常就會停止擴散。倘若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也呈現相同的模式,我們預期經濟活動與成長率將隨著時間慢慢回歸正常。然而,目前疫情發展仍是未定之天,最終會對全球公共衛生、經濟活動、與金融市場造成多大的影響仍無法論斷。
故此,我們傾向對投資組合採取審慎布局,並密切關注流動性與市場錯位情形。近期的市場動盪或許會造就進場的機會,但是我們仍須提醒投資人此刻不宜冒進。
Tiffany Wilding 目前擔任PIMCO美國經濟學家, Nicola Mai 目前擔任投資組合經理人,並負責主持歐洲主權信用研究工作。兩人經常為PIMCO部落格撰文。
本文作者在此感謝Stephen Chang(張冠邦)與Isaac Meng(孟原)對本篇文章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