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聚焦在中美貿易衝突之際,部分投資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中國自1993年以來的首次在今年前9月出現經常帳赤字。赤字規模達128億美元。儘管只占年化GDP的0.1%左右,但顯示中國政府的經濟結構再平衡有成,重心逐漸將出口轉向內需。反觀10年前,中國經常帳盈餘達到4,200億美元的高點,占GDP的9%。
然而,儘管中國出現經常帳赤字,但恐怕仍不易平息美國的敵意。
中國的貿易順差 (排除投資所得後的狹義指標) 依舊龐大。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目前約為3,500億美元,其中商品順差達3,900億美元,服務逆差則為400億美元。相較之下,中國對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占GDP達3-4%,對石油出口國和亞洲經濟體的逆差尤其明顯。隨著美國對中國祭出貿易關稅,倘若中美簽訂協議減緩貿易衝突,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可望降低,部分的貿易壓力將轉移至中國的貿易夥伴。
中國的外部再平衡
中國經濟結構大轉變,主要來自於4股驅動力,其中幾個由政府所掌控:
- 政策:中國政府鼓勵進口與出國旅遊,觀光成為服務逆差日益增加的主因。政府亦推出擴張性貨幣與財政政策,刺激消費與投資力道。
- 人口組成: 中國人口逐漸高齡化,就業人口與國內儲蓄幾年前已經觸頂,儲蓄與投資的差距逐漸縮小。
- 大宗商品價格: 油價漲勢推升中國進口額。每桶油價每上揚10美元,進口額將增加約360億美元,等於GDP占比增加25個基點。
- 人民幣匯率: 儘管人民幣近期走貶,但實質有效利率相較於2015年高點僅下跌7%,仍舊比2007年水準高出33%。
投資啟示
中國近25年來首度成為資本進口國,代表全球儲蓄與資本流向的一大轉變。反觀短短5年前,中國每年流向全球市場的資金達3,000-4,000億美元。
中國境內資本市場逐漸對外開放,亦是原因之一。過去12個月,國外流入中國的債券資金達860億美元、股票投資則為300億美元。中國目前占亞洲海外資金流入的一大部分,未來可望進一步加速,主要是受惠於中國逐漸納入全球債券與股票市場指數。
隨著中國由淨資本出口國轉變成進口國,全球債市可能浮現賣壓,尤其是殖利率低的亞洲當地貨幣債市。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可能加速採取更有彈性的匯率機制,讓人民幣更有能力自行減緩外部衝擊。預計人行可能會優先考慮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以關注國內經濟任務。
然而,有鑑於中國的石油與大宗商品需求缺乏彈性,經常帳赤字的局面預計將延續到2019年。若經濟進一步出現結構性轉變,且人行調整利率,則與中國息息相關的亞洲經濟體恐將受到衝擊,尤其是台灣、南韓與東協國家。
欲進一步了解PIMCO (品浩) 對於中國經濟展望與相關投資影響,請參考《中國的平衡任務:逐步去槓桿並保持穩定成長》。
立即閱讀